锚定“两个确保” 交上出彩答卷丨打造创新引领发展“强磁场”

2021年10月18日07:28

来源:大河网

  图①洛阳爱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生产车间。

  图②河南君胜自动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组装和调试。

  图③视微影像(河南)团队正在进行技术研发。均为潘炳郁摄

  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化雅楠摄制图/党瑶

  □本报记者田宜龙李宗宽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范坤鹏

  10月15日,在距离洛阳3500公里外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来自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时勇强,正在对30万头牲畜智慧养殖信息化项目的设备进行性能优化改进测试。而这座绵延在广袤戈壁滩上的大型养殖场的运营,依靠的是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研发的智能巡检轨道机器人。

  “它通过音频和视频分析,自动完成数据收集,能全方位实现环境感知和生产过程管控,传统产业插上‘新’翅膀,助推国内畜牧养殖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研发主管邓柯珀说。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洛阳,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培育更具潜力和前景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加快从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助力洛阳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

  立足优势“抢滩占先”新兴产业

  9月7日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生态圈层上培土奠基。

  作为一家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园区,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自2013年投入运营以来,立足洛阳科技和产业实际,聚焦“新”字做文章,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工业设计及工业检测、高端教育培训以及文化创意等产业。

  从企业苗圃到总部空间,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近600家,构建科技创业孵化生态链条,已形成新型研发机构引领带动、高新技术企业关键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今年6月,洛阳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成功晋升“国家队”。成立6年来,园区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依托高校学科和科技资源优势,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功能,以“新材料、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为重点发展领域,建成千度创客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有效强化和完善了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

  洛阳,也因此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拥有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非省会城市,有力支撑了洛阳打造各类创新资源聚合的“强磁场”,为洛阳换道领跑、加快国家创新高地建设提供了策源力量。

  科技赋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在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中原智造工业共享云平台借助洛阳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企业实际,研发出生产追溯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为轴承、机械加工等工业企业提供提质降本增效解决方案,促进供应链上企业间协同生产。

  制造业是洛阳的“当家产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科技创新赋能先进制造业正当其时。

  今年8月,洛阳市推出《洛阳市推进制造业“三大改造”实施方案(2021—2025年)》《洛阳市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计划推进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根据“三大改造”实施方案,洛阳计划2021年推动248家企业实施316个千万元以上“三大改造”项目,总投资872.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3.2亿元。到2025年,累计推动1500家以上企业实施改造。

  数据显示,自2017年启动新一轮“三大改造”以来,洛阳累计改造企业1863家,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三大改造”全覆盖;累计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40个、省级智能车间(工厂)56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33家,成功创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同时,洛阳市实施创新发展攻坚行动,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洛阳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创新平台达1989个、较“十二五”末翻两番。LYC高铁轴承、中航光电高速连接器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强基示范项目,河柴重工柴油机等115个项目入选国家、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8英寸单晶硅片、工业CT、分子筛等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平视显示器、轴承、钛合金球壳等“洛阳制造”被应用于大飞机、蛟龙、天宫等大国重器。

  产业共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近日,洛阳市组织申报第一批“揭榜挂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构筑“揭榜挂帅”引才机制,破解科研之困,蹚开发展之路,突破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洛阳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道保质保量的‘必答题’。”洛阳市产业规划制订专家、河南科技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许军认为,未来要聚焦“河南所需、洛阳所能”,在保留传统产业“魂”的同时,为新产业把握先机、植入“基因”、抢滩占先,培育更多发展新动能,寻求战略突破。

  前不久召开的洛阳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振洛阳辉煌。

  创新是洛阳创造辉煌文明成果的“核心密码”,重振洛阳辉煌,首先必须全面激发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洛阳最鲜明的城市特质。

  未来五年,洛阳目标明确: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实现“双倍增”,集聚一批实用型创新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新增一批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开展产业共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洛阳市委领导表示,要抢抓国内国际分工体系重塑的机遇,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战略合作,更好实现牵手互动、借势发展。实施“洛企出海”行动,鼓励优势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让“洛阳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盛名远扬的“金质名片”。

  记者手记

  书写创新的青春华章

  □本报记者田宜龙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范坤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一家企业,到一个科技园区,再到洛阳这座城市,科技创新成为最鲜明的特质。

  当前,洛阳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唯有创新,才能解决好制约洛阳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否则就没有出路、没有前途。

  近年来,洛阳市积极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重点围绕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展开工作,孵化的一批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这个千年古都现拥有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洛阳理工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拥有两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非省会城市。

  洛阳的创新,不仅来自大院大所大企业的科研资源,也来自一批批投身洛阳、扎根洛阳的青年科技人才。河洛英才计划、一系列国家和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才俊汇聚洛阳。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洛阳“筑巢引凤”,不断创新孵化服务体系,扎实做好技术、人才、金融和市场等专业服务平台,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在促进“金融+产业”协同的同时,孵化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利用数智赋能传统产业等,在这片创新的沃土上,奏响着澎湃的青春创新乐章。

  青年有激情、善创造、敢拼搏,是城市发展最踊跃的那朵浪花。洛阳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好用好大学生实训基地、青年众创空间、青年创业园等平台,完善支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让青年人竞相创新创业。洛阳正成为一座吸引青年、留住青年、成就青年的青春活力之城。

  专家点评

  推动产业同频共振实现中原更加出彩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梁留科

  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是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大战略”之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推动“未来、新兴、传统”产业同频共振,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顺应世界科技前沿和新工业革命的大势,紧抓新兴产业机遇,前瞻构建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如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以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产业组织方式,打造新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转换发展理念和策略,为地区经济发展升级DNA,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推动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决定性作用。

  推进新工程、构建新体系、建立新机制,抢滩占先新兴产业。顺应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通过创新创业、产业促进、集群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较好的新兴产业要推动规模和质量提升;对有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要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尽快做大规模;对5G、AI等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产业要抢占“河南风口”。高校要集中进行重大攻关,充分释放科研创新红利。

  创造新动能、打造新优势、增强新效能,高位嫁接传统产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需求,坚守实体经济之根,从产业生态高度把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企业稳定下来,保持和提升综合制造体系的完整性。立足洛阳老工业基地基础,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协同互助增强传统产业抗风险能力,实现上下游企业纵向合作和相关企业横向互动。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引领作用,打好“工业遗产”牌,发扬代表河南传统产业特色的装备制造、绿色食品、金属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优势,让老工业基地“活跃”,实现老工业遗产的“活化”。(本报记者田宜龙整理)

  他山之石

  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光谷·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地约1035亩,是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首批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由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和武汉大学资产经营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出资成立,是湖北省唯一一家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依托建设的大学科技园。

  园区基于“一园多校”独特发展模式,依托武汉高科集团旗下20多个产业园区优势,积极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和高职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产业培育方面,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孵化链,围绕创新创业要素构建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链、技术创新链、产业生态链”服务体系。

  园区现有五环科技、核动力运行研究所、长海高新、金丰汽配等13个骨干企业用地项目,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及VR/AR为主导和特色的产业格局。截至2020年年底,园区累计有效专利授权量1298件,企业营收124.4亿元。(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范坤鹏整理)

编辑:梁倩文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