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希望的田野

2021年10月26日09:32

来源:河南日报

  卢氏县官道口镇金架沟村中药材“五味子”种植基地内,红彤彤的“五味子”映红了药农开心的脸庞,也让农家走上了红红火火的致富路。聂金锋 摄

  游客在尉氏县门楼任乡沙沃村的千亩桃花园游玩。近年来,该县深挖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了一批富有乡村旅游特色的景点,带动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李新义摄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记者 赵一帆 刘晓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八年脱贫攻坚,河南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全省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大获全胜。

  脱贫只是第一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省委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推动共同富裕,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关键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眼下,全省上下正乘势而上,努力谱写乡村振兴美丽篇章。

  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中原熟,天下足。我省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河南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

  “长期处于种地卖粮的原料农业阶段,让河南在农业生产上付出多、贡献大,却始终处于农业产业链条的底端。”10月19日,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侯红昌这样评价。

  如何拉长产业链条?《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做强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和乡村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

  事实上,这几年,我省以乡村产业链延伸带动价值链提升和供应链构建,以“三链同构”打通产业堵点,产业链条正在逐渐培育。

  在新郑市,一颗小红枣做成了大产业。“好想你”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农企,发展成为上市企业,从卖原枣起步,一步步做大,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现在我们正在探索红枣的主食化、提取红枣酵素作养生饮料,红枣产业已经升级到了4.0,毛利率比初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说。

  在延津,利用当地小麦品牌资源,形成了以小麦为头雁、以“专用粉—面条—速冻食品—烘焙食品”和“白酒—包装—电商—物流”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发展布局。

  从卖原料、卖粮食到卖产品、卖品牌,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培育了双汇、思念、三全、好想你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实现了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人餐桌”的华丽转变。

  “未来,我省将围绕小麦、玉米、花生、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龙头企业培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五大行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宋虎振表示。

  打造中原“富春山居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乡村振兴,绕不开发展和保护这个永恒的课题。

  根据《河南省乡村生态振兴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年底,河南要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功能稳步提升,乡村生态振兴走在黄河流域前列的目标。

  “这首先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省农业农村厅人居环境处副处长刘卫东表示,近几年,随着化肥减量增效、有机肥替代示范带动活动的持续开展,我省农业生产方式也在悄然向绿色高效转变。眼下,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已经达到90.3%,未来,秸秆综合利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也将大有可为。

  乡村生态振兴,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生活。农业绿色生产是发展所需,宜居的生活空间亦是民之所盼。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在一揽子政策引领下,我省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10月14日,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传来好消息——我省淅川县、永城市、洛宁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林州市、邓州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环境保护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在中原大地不断显现。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云台山旅游资源,推出“旅游小镇+特色农产品”的修武模式;新乡市长垣市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和自驾游环线;信阳市罗山县建设万亩生态茶园,带动地方旅游,形成特色农业经济……

  “从今年起,我省将对6000个村庄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个更加舒适宜居,让老百姓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也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刘卫东说。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乡村振兴,人才是源头活水和关键所在。

  10月11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河南“墩苗育苗”计划交流任职干部专题培训开班式在郑州举行。培训结束后,省委选派的第一批近千名“墩苗育苗”干部,绝大多数已奔赴基层新岗位,到广阔天地大展宏图。

  而在此之前,乡村振兴也早已把“目光”投向人才。兰考县选拔18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挂任乡镇(街道)科技副职、商丘市睢阳区省派博士服务团与当地领导班子密切协作完成各项工作、淮滨县大胆创新试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制度……农村的人气越来越旺。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既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一个月前,河南省2021年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圆满收官。与往届大赛相比,今年新业态新模式的参赛项目变多了,参赛农民也呈现出年轻化态势。

  “要推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更要培养农民在农村舞台大展才能。”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五年,全省将优化乡村人才发展综合生态,形成乡村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体制机制架得好,还需要组织引领带头干,组织保障多方帮。乡镇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沿指挥部”。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才能做好知民情察民意的“调查员”、带领群众谋发展的“引导员”和办实事解民忧的“服务员”。

  “为了培养出过硬的基层骨干队伍,我省对万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了大培训。”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项活动将会持续开展,预计明年9月前,完成村干部全员轮训,到2025年,确保每名村党组织书记至少接受1次省级或市级培训,为乡村振兴筑牢基石。

  专家点评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共同富裕根基

  顺应“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是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方向和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所在,文化振兴是重要基石,生态振兴是内在要求,组织振兴是根本保障。“五大振兴”各有侧重、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河南要以落实此前发布的五个“五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在实践中因地制宜谋划、整体部署推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一要统筹推进“五大振兴”。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与价值,把“五大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树牢系统观念,把握内在联系,统筹协调、一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打造能留住乡情、乡韵、乡愁的美丽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探索农民和农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二要积极创新载体平台。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既全面推进,又突出重点,聚焦“五大振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强化规划引领,突出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因地制宜寻求突破口、创新载体平台,以重点突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一举求多效、一发动全身。

  三要强化资源要素保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在深化城乡融合中破解乡村振兴“人、地、钱、技”等资源要素保障问题,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发展返乡创业,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河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明星

  (记者 刘晓波 赵一帆整理)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