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县大桥乡菩提园无公害葡萄扶贫园,员工们在采摘葡萄进行外销。近年来,该县主动对接电商和网络平台,带动1万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李新义摄
夏邑县桑堌乡大李庄村足球场,盛庄幼儿园的老师们带领孩子走出校园,进行趣味体育运动锻炼,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苗育才摄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的民生实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
记者 冯军福 李倩 王向前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民生问题,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过上高品质生活,绘就了一条不断上扬的民生幸福曲线。
教育优先“一小”有希望
秋季入学前,河南农业大学学生李梦霄收到了学校1000元困难补助金,顿时心头一暖。
今年夏天,李梦霄的家乡卫辉受灾严重。辅导员得知她家庭困难后,第一时间为其申请了困难补助金。
应助尽助保障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发生在李梦霄身上的暖心故事,是河南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生动体现。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河南始终把教育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推动,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教育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凸显。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三次、改革开放以来第五次全省教育大会,出台了《河南教育现代化2035》及五年实施方案,一批惠民政策相继落地,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数据显示,各级政府投入责任有效落实,各阶段生均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从2015年的1271亿元增长到去年的1881.9亿元,增幅达48%。
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先后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改薄”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等工程……近年来,全省共投入资金368.2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96万所。
全省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由2015年的83.22%、94%、90.85%增加到90.22%、96%、92.5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5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
各阶段教育质量持续提升。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连续7年下降,“择校热”“上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特色骨干大学和学科建设计划全面启动,6所高职学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
当前,河南教育站在了从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的新起点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宋争辉表示,全省教育系统将锚定“两个确保”,持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努力实现在中原大地“起高峰”,奋力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老有所养“一老”有保障
中原要出彩,健康中原必须先出彩。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加快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医药医保医养医改“五医联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对于有近1亿人口的河南而言,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必须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全力推动健康中原建设。
回望过去的五年,河南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全力提升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努力维护和增进城乡居民健康,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健康动力。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与结构持续优化,“懂健康才健康”“会防病、少生病”,河南人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2020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7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5年的6.73%提高到2020年的26.76%,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医疗卫生资源显著增长、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一系列成就说明我省在全面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上再进一步。
药品耗材加成全面取消、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实行医保市级统筹、药品集中招采全面实施,药品价格持续降低,一系列措施为群众就医切实减负。
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系列“硬核”举措瞄准难点、痛点,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分级诊疗,让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老有所养,关乎民生,更关乎未来。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河南,“老有所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聚焦“一老一小”,全省各地持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网络,不断探索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省现有医养结合机构344所、床位5.2万张,婴幼儿托育机构2616个、托位10.9万个。
最美的画面,是群众灿烂的笑脸。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说,把实施“十大工程”作为工作抓手,到2025年,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健康中原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就业保障“一青壮”有出路
今年49岁的杨传江,是新县陡山河乡的一位脱贫户。因双腿行动不便,他不能外出务工,但他的生活有着落。
当电商,让他过上了好生活。“之前我在家养一些土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也想尝试通过网上渠道扩大销路,成效总不明显,今年好多了。”10月20日,杨传江说。
今年3月,陡山河乡启动“中国淘宝村”计划,该乡电商办通过广泛宣传淘宝电商的优势,鼓励引导在家留守人员学习淘宝电商,实现就业增收。杨传江抓住机会报名学习,通过刻苦努力和培训老师的一对一精心指导,很快就入门,在网上开了自己的店铺。现在,他在网上销售土鸡、土鸡蛋,还帮助村民进行代销代卖,月销售额达7000元。
在新县,像杨传江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的青壮年不在少数。
2020年以来,新县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开展电商培训。目前全县已有6个乡镇争创“中国淘宝村、镇”,培训淘宝电商人员800人次,开设淘宝网店530余家。
过去五年中,我省就业促进政策更加完善、措施更加有力,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687.4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2.71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在全国率先突破千亿,就业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全省人社系统尽锐出战,促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205.42万人,免费培训贫困劳动力181.37万人,为贫困人员代缴城乡居保费4.34亿元,为贫困地区招募大学生6300人,建设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3家、省级专家服务基地20家。
当然,也有少部分生活困难群众,并不能如杨传江这般找到合适的生财之道。为让他们生活有保障,我省也下了大功夫。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省共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88亿元,7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连续两次提高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制度,救助人数133.7万人次,守牢了民生保障底线。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4万个。连续3年将“一有七中心”规范化社区及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累计建成规范化社区2500个,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慈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新征程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专家点评
实现增进民生福祉新跨越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省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的五年。省委、省政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各项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从收入水平来看,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170元、21963.54元、23902.68元、24810.10元,年增幅分别是9.4%、8.9%、8.8%、3.8%。从脱贫攻坚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这五年,我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支持灵活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稳定就业,全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分类发展、内涵建设取得新成效。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健康中原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提高。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展望未来,在实现“两个确保”的进程中,我们将牢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省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省社科院研究员陈东辉
(本报记者冯军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