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德建
优势再造战略,既是“十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他战略赖以凭借的发展基础,更是锚定“两个确保”的强力支撑。我省经济总量、区域分工、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市场容量、人力资源等发展要素禀赋集于一身,支撑着我省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跃迁,并为我省未来一个时期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实施优势再造战略,不是对我省原有发展优势的如履抛弃或推倒重来,更不是对原有发展优势的简单复制与惯性垒加,而是沿着适应功能变化、祛除组合异化、促进能量融化的脉络,通过开放、创新、新技术应用以及其他外力,对诸多发展要素禀赋进行赋能升级和能量互赋,形成全新的发展优势,从而构筑起经济发展的胜势。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就是打造我省发展优势的加强升级版。
积极嵌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一个时期以来,包括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一带一路”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相继展开,一系列国家战略平台落户河南。这些重大战略布局不仅凸显了我省相应的发展优势,也是对我省相应发展优势的赋能升级,促使功能向更高层次、更大空间、更新领域拓展。也正是由于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实施,我省才在“一样的区位、一样的土地”上生长出平台优势、开放优势、枢纽优势等全新的发展优势。积极嵌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就是找准国家总体目标与我省特色优势的结合点,找准国家大局需求与我省贡献的契合点,找准国家战略与我省发展规划的共同发力点,积极争取国家层面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活动持续布局河南,从而促进我省发展优势的赋能升级。
多向参与区域分工合作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化程度不断提升,一个区域的发展优势可以独有,而不可以独享,更不会独立存在,只有参与到区域分工与协作中,才能彰显其优势,释放最大的能量。我省居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的接合部,使得我省多向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并通过外力作用获取新的赋能成为可能。如我省打造枢纽经济优势,但我省与成渝经济圈的关联度、参与度、融合度不高,成渝经济圈人流物流顺江而东进出海,沿渝欧班列西去而出国,南下云贵而入东盟,也恰恰缺失中部腹地这一关键环。随着米字形高铁的推进,我省与成渝经济圈这一重要增长极的联系就会不断得到强化,我省的枢纽优势也会通过参与成渝经济圈的分工协作而得到赋能提升,枢纽优势地位就会进一步凸显。
不断强化创新的引领作用
创新驱动引领时代发展变革,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动能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支撑,更是塑造发展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首先,科技创新优势本身就是发展的先发优势,综观国内外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无一不是通过科技创新构筑起创新优势而享受先发优势的红利。其次,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可以对传统发展优势进行赋能升级,如合肥市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使得对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低成本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市场容量优势等能量释放得淋漓尽致,从而转换为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再次,科技创新可以打破原有优势的固化状态,突破在传统优势基础上形成的路径依赖,引起发展要素的重组建构,释放新的能量。如我省对于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新技术嫁接的探索尝试,在摆脱发展路径依赖上迈出新的一步,也为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闯出一片新天地。同样,我省的产业基础优势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的转变,我省的内需规模优势需要通过创新新供给释放能量,我省的农业资源优势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形成先发优势。
持续推进高能级开放
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以规则、制度开放为基础的新阶段。这种转变是随着我国开放发展的环境改变而发生的。劳动人口的减少、人力成本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引入,意味着劳动力优势的弱化;互联网的发展和渗透,拉近了生产地和消费地的时空距离,使得区域市场优势可以共享,一些地方所独有的市场优势淹没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之中,优势不再凸显。随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土地、矿产、环境等资源的管控力度不断加大,地方可以发挥的政策空间比较有限。凡此种种,意味着传统的要素禀赋优势在开放发展中的边际效应日益减弱,区域之间原有的拼资源禀赋、拼政策优惠的发展模式,向拼制度创新、拼营商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与做法,实施规则的帕累托改进,优化制度供给,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等,将成为赢得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因此,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必须持续推进高能级对外开放,强化战略交汇、通道畅达、平台叠加的发展优势,以市场化改革引领体制创新、以开放式创新激活科技创新,以高能级开放赋能传统发展优势,拓展原有优势的释放空间,构建制度型开放发展的新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胜势。
着力释放三大优势潜力
在我省诸多发展优势中,我们赖以自豪的三大优势就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产业基础优势,贴近“中心市场”、容量潜力巨大的内需规模优势。但是,这三大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与竞争中,恰恰是我省的痛点所在、堵点所在。从交通区位优势看,中欧班列(郑州)本省货源占比25%,只相当于成都、重庆班列相应指标的一半;2020年我省社会物流总额占GDP的比重为13.5%,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A级以上的物流企业数不足全国的3%,没有一家进入中国物流企业50强。这说明我省交通区位优势对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陷入“发达省份商品中转地、储藏地”的尴尬境地。从产业基础优势看,由于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在区域内部难以形成自身的产业链式配套,如中铁盾构重点零部件采购金额中,省外占比达到70%。这说明我省多数产业建立在资源型产业基础之上,与技术型产业脱节,产业基础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链式优势。从内需规模优势看,我省消费市场空间大、有效投资需求大、新型城镇化潜力大,但是这种潜力优势释放还有一个过程,转化为现实的优势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实施优势再造战略,必须推进三大优势转变,力求在枢纽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协同等方面寻求突破,从而构建新的发展优势,并以此带动其他发展优势的功能叠加、优势互补、能量互赋,形成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张力。
(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优势再造战略
战略内涵
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战略目标
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战略举措
●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装备、食品、轻纺、新型建材等产业迈向中高端
●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做大做强航空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