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专家解读)

2021年11月03日08:41

来源:河南日报

  □何雄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两个确保”的奋斗目标,擘画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要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并作出了一系列牵引性、变革性、针对性的具体部署,重塑了我省区域发展新格局,对加快我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把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强调要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并指出有条件的中西部省份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亲自为我们“把脉开方”,提出了打好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这张牌、县域治理“三起来”等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我省新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成功争取郑州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规划建设郑州都市圈,着力培育洛阳副中心城市,推动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迈过55%的大关。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前瞻30年的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作出了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将平顶山、漯河纳入郑州都市圈,支持南阳副中心城市等具体安排。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创造性落实,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我省区域发展战略和路径作出的重要调整完善,是把握新发展格局挖掘我省城镇化建设潜力和发展动能作出的战略考量,为我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顺应了产业和人口转移趋势的客观需要。受技术变革、流通体系完善、平台经济兴起等因素影响,产业和人口版图加速向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布局,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在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支点、门户和载体作用日益凸显,我国24个千万人口级都市圈以占全国6.7%的土地集聚了约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超过一半的生产总值。我省郑州发展势头强劲,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显著,从“六普”到“七普”郑州常住人口增加397万,占全省总增量的74%,郑州及周边开封、许昌、新乡、焦作一体化态势明显,5市的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占全省比例分别为38%和32%,在此基础上平顶山、漯河与郑州产业、交通等联系日益密切,以上7市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分别占全省的45%、40%左右,规模体量优势突出。顺应这一趋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立足进一步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引领作用,将豫中地区的平顶山、漯河纳入了郑州都市圈范围,推动郑州与周边城市“1+6”融合发展,有利于在更大范围统筹资源要素,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顺应了构建多极支撑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迫切需要。国内外发达地区发展动力多极化态势明显,比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的纽约和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国内江苏的南京和苏州、无锡、徐州,浙江的杭州和宁波、温州,均形成了多中心的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区域整体发展效能提升。中部地区的湖北、山西等省份也在着力培育多个副中心城市,特别是湖北副中心城市宜昌、襄阳经济总量均在4200亿元以上,超过我省南阳、逼近洛阳。河南作为生产总值超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有条件、有必要在做强做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同时,建设多个副中心。洛阳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经济体量位列中西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以豫西地区为基本框架的洛阳都市圈起步建设,洛阳与济源、三门峡联动发展持续推进,对全省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初步显现;南阳地处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流域交会处,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生态本底等优势明显,常住人口、生产总值分别居全省第二和第三位,郑万高铁、宁西铁路和规划的南信合高铁、呼南高铁等战略通道交汇,唐白河航运工程建成后将实现“通江达海”,与成渝双城经济圈、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历史渊源紧密、合作空间广阔,具备打造省域副中心的现实基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推动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向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迈进,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形成“一主两副”三极支撑、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顺应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各板块内部及有的省份内部发展分化现象明显。我省城市总体实力较强,2020年有9个城市进入全国生产总值百强、有10个城市进入常住人口规模前100名,数量均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但城市发展梯度差距大、层次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进入全国生产总值百强的9个城市中有5个集中在后22名,全省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二位、转型发展压力大,大别山、太行山革命老区面积范围广、人口规模大、发展基础弱,大多位于省际边界地区。这些都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必须统筹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发挥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等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豫西、豫南、豫东和豫北四大板块城市组团式、特色化发展,推动省际交界地区由区划边缘向区域枢纽、开放前沿转变。

  顺应了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石的内在需要。新发展格局下的县域经济是以统一市场为背景,在细分市场中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某一环,持续培育壮大规模体量的新型经济模式。河南县域改革发展起步较早,取得了重要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推动县域经济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底盘,但还存在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基础薄弱、体制机制不活、城乡发展差距大等突出问题,这些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难点,也是突破点。必须充分认识到县域活则省域活、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稳则省域稳,在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的同时,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着眼“双循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分工体系,深化放权赋能改革,打造一批经济强县。

  坚持龙头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

  围绕龙头引领,加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力度。坚持“国家队”标准,强化科技创新、枢纽开放、教育文化、金融服务等功能,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提质进位。制定新一轮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与郑州融合发展,将兰考纳入郑开同城化进程,编制实施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

  围绕区域联动,强化副中心城市和区域协同发展。提质推进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创新和产业双轮驱动能力,壮大文旅文创产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制定支持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举措,加快提升城市规模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协同区联动发展机制,加强跨市域交通对接、功能衔接和产业链接,提升豫南、豫西、豫东和豫北四大板块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围绕筑牢底盘,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把“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培育壮大1到2个主导产业。推进县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补短板,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培育发展一批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持续开展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认定,赋予县(市)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推行省直县财政改革。

  围绕韧性宜居,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强化“多规合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建设,开展城市生命线工程补短板,深入实施城市内涝治理工程,争取5年内取得明显成效,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围绕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打开“城门”、放开“乡门”,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探索承包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促进“人、地、钱、技”在城乡双向流动,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持续深化许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探索,适时遴选确定一批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作者单位:省发改委)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战略

  战略内涵

  坚持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主副引领、四区协同、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战略目标

  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加快形成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战略举措

  ●编好国土空间规划

  ●加大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力度

  ●强化副中心城市能级和区域协同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

  ●加快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现代化水平

编辑:Wei Wei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