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两个确保”根基(专家解读)

2021年11月03日08:42

来源:河南日报

  □陈明星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锚定“两个确保”的“十大战略”之一进行全面部署,突出了全面推进、全域覆盖、全员共享,提出了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和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强化答卷意识,切实筑牢锚定“两个确保”、促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基本盘。

  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答卷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顺应“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这是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责任所在和发展潜力所在,也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必须回答也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

  牢记嘱托擦亮粮食生产王牌的必然选择。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粮食生产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近1/8的口粮、超过1/4的小麦,农作物种子供种能力约占全国的1/10,小麦、花生供种能力均居全国首位,不仅满足了近亿河南人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外调600亿斤原粮及其制成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既是河南的贡献也是河南的奉献。但同时,粮食比较收益偏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全省还有44%的中低产田亟待改造。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记“国之大者”、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而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必须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建好“六大中心”,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擦亮粮食生产王牌,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

  发挥优势塑造胜势奋勇争先的迫切要求。河南不仅是产粮大省,还是畜牧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生猪调出量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24万人、全国最多,这都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特别是当前粮食作为战略资源的属性更加突出,广袤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加速在城乡间双向流动,随着人回乡、钱回流、企业回迁的“回归经济”加快兴起,以乡村建设为契机,乡村振兴将成为拓展内需的最大空间所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有利于在新发展格局中争取主动。因此,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到“两个确保”的“十大战略”之一进行部署,是基于现代化目标任务、依托发展基础、发挥独特优势、塑造发展胜势的战略考量,是奋勇争先、走在前列、更加出彩的迫切要求。

  顺应乡村演进规律和趋势的科学谋划。2020年河南城镇化率只有55.4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6个百分点,全省乡村人口还有4428.7万人,近10年间减少1352.3万人。因此,全省城镇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到2035年全省还将有超过1500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农村人口分布、生产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的重构,也决定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在充分把握县域城乡人口流动态势和趋势的基础上,把握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差异性及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庄发展、建设和乡村建筑风貌管控,使乡村空间布局与城乡人口流动格局的动态变化相适应。因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这是顺应乡村演进规律和趋势的科学谋划,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统筹协调、一体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1%,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的79.3%和94.0%,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农产品精深加工占比仅为20%,农民合作社入社成员占承包农户的1/3,与全国近一半的占比差距较大。因此,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到“两个确保”的重点难点都在“三农”,要实现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现代化五个核心指标上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展农民增收空间,让低收入人口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快赶上来。

  奋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立足新形势、新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跳出“三农”抓“三农”,又要聚焦“三农”抓“三农”,多措并举、同向发力,以筑牢做到“两个确保”、促进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基本盘,推动奋勇争先、走在前列、更加出彩。

  培育乡村产业融合高成长业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创、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千亿级高成长高能级业态。一是推进粮食产业“三链同构”,大力发展粮食加工及相关延伸产业链,培育以粮食、食用油、饲料加工为重点的五千亿级粮食产业经济。二是壮大优势特色农业,积极打造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产业链,培育一批千亿级的农业全产业链经济。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农耕文化、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千亿级的乡村美丽经济。四是大力发展农机装备产业,以智能农机、滴灌设施、信息装备等为重点,培育千亿级的农机装备产业经济。五是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业,以综合农事服务、农村电商等为重点,培育千亿级的农业综合服务经济。

  培育乡村产业发展高能级平台。一是建设中原农谷,以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为载体,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应用中心。二是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依托洛阳智能农机装备基地,围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等需求,创新智能农业装备应用新模式。三是漯河食品产业“三链同构”示范,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整体水平,强化龙头企业和产业生态培育,打造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基地和贸易平台。四是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集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链环环相扣的智能化园区。五是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打造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格局。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层次“雁阵”。以农业全产业链集聚“雁阵”势能,强化龙头企业“链主”作用,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形成龙头企业“头雁”引领、返乡创业“归雁”融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乡土雁”跟进、小农户“鸿雁”参与的关联紧密、衔接有效、耦合协同、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促进全产业链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实现穿珠成线、块状成带、集链成群,不断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培育乡村建设高水平规划机制。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树立规划“留白”思维,持续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创新城乡融合机制。既尽力而为,对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等当下看得准的村庄优先推进规划建设,又量力而行,对一时看不准发展走向的村庄保持历史耐心;既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又着力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既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又有意识地预留发展空间,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和发展新潜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保护相互促进。

  培育联农带农高效能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新模式,稀释传统农业弱质性,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涉农财政资金向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转化机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完善农民参与集体经济运营和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增值收益。

  培育乡村创新创业高品质营商环境。以“万人助万企”“万企兴万村”等为契机,深化农业农村“放管服效”改革,强化“13710”“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强化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创新基层小微权力“负面清单”管理,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在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用地需求、减税降费等方面,完善和落实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创新农业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推动乡村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乡村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乡村振兴战略

  战略内涵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战略目标

  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战略举措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编辑:Wei Wei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