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省”,“推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晋位升级,加强‘双一流’大学第二梯队建设”。此前,河南已遴选7所高校作为“后备军”,选取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学科,并力争新增1~2所高校进入第三轮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围绕社会普遍关心的第二梯队争创“双一流”,大河网推出系列报道:“后备军”创“双一流”。
大河网记者 臧小景
从1912年始建时的从无到有,历经近110年的发展,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研发的32个小麦、玉米新品种从这里走上国人餐桌。
它首次提出作物异地培育理论与技术,开启了我国“南繁北育”育种先河,使育种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育成的“豫农 704”“豫玉 22”成为我国玉米更新换代主导品种,“豫玉22”入选“荣誉殿堂”玉米品种……
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原粮及制成品超过600亿斤,农产品出口遍及137个国家和地区,从“国人粮仓”迈向“国人厨房”、丰富着“世人餐桌”,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依托河南省高校的第一个小麦和玉米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注丨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被遴选为“一流”创建学科
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利用生物学和信息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在分子、细胞、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与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作物育种、栽培技术,揭示作物产量、品质、抗性形成及其与环境互作的机制,创制出优异种质、培育优良品种、实现良种化和种子标准化,保障我国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今年9月,在省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宋争辉提出要实施“双一流”学科创建工程,遴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学科,力争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河南农业大学两个学科被遴选为“一流”创建学科,作物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核心和基础,建设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后备军”,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有哪方面优势?已取得哪些建设成效?未来要实现什么目标?
优势丨两次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骨干学科A 类学科(群)建设工程
“学校作物学科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9个省部级和1个国际合作平台。”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第一学术带头人王道文研究员告诉大河网记者。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该校首家“准国字号”实验室。
记者走进农大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汤继华分享了他们团队长期与田野为伴结下的丰硕果实。据介绍,这些年,实验室共走出32个国审和省审小麦、玉米新品种,推广的新品种面积以“亿亩”来计算,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十亿元”来计算,而产生的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算。
作物学学科发展历程
据了解,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始建于1912年,196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作物学被认定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17年后连续进入ESI全球前 1%,2015年和2020年两次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骨干学科A 类学科(群)建设工程。
记者获悉,学科依据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和黄淮海主要农作物丰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重大科技问题,凝练形成了作物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杂种优势利用与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及作物生态与资源高效利用5个研究方向;在小麦玉米周年两熟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品质形成机制与栽培调控技术、小麦玉米花生基因组学及重要农艺性状解析与利用、玉米群体改良与籽粒机收品种培育、烟草优质高效栽培等方面特色明显、优势突出。
育成一批籽粒脱水快、高产的宜机收突破性玉米新品种
玉米新品种“豫单9953”实打验收现场测产
对标丨精准发力创建“一流”学科 师资、科研等力量雄厚
今年3月份,教育部就“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工作答记者问,明确指出成效评价考察内容的框架,指出核心性维度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集中综合反映。学科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
对标“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考察核心性维度,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建设情况如何? “2020年以来,学科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5大方面,锻长板、补弱项、高标准、严要求、精准发力,制定并实施八大工程和十七个项目,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王道文说。
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高素质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为主要建设目标,实行研究生指标按需分配,加大硬件资源和发展空间配置精准保障力度。推动校内人才整合和跨学科团队建设,充分吸纳学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现有优秀人才,打造一流学科团队。把作物学“学科特区”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区,以教育评价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基于学术水平、实际贡献、发展潜力和现实表现的人才评价机制。
在科学研究上,殷冬梅教授主持的“花生高产优质遗传基础解析与新品种研制及应用”项目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道文研究员与合作团队构建了黑麦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汤继华、康国章、吴刘记、陈峰、王桂凤、姬祥、王道文等团队解析了小麦玉米多种农艺性状的分子基础。
在社会服务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学院充分发挥作物学学科优势和特色,抓住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专家教授通过现场指导、电话连线、远程视频等多种方式指导农业生产,做到了业务工作不断线、服务生产不掉链。王晨阳等专家教授深入麦田,开展麦田春管指导;中药材系多名教师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全省多地中药材进行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依托西平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举办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大户和农民的田间观摩培训会。
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也下足了功夫,学科奠基人吴绍骙、范濂、胡廷积、韩锦峰、陈伟程教授等为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培育出了豫农704、豫玉22、豫单998、豫麦39、豫麦52、豫农202等一批不同生产发展阶段大面积应用的粮食作物新品种。学科点由李潮海、郭天财、陈彦惠、殷贵鸿等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几年来,在学科点建设中,突出搞好学科队伍建设,积极筹备科研经费,提高研究学术水平,改善实验室设备条件,提高仪器设备档次,发表高水平论文。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豫农908”实打验收
目标丨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 创制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和突破性新品种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表示,今后学校将瞄准作物科学国际前沿领域,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以创制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和突破性新品种为重大战略目标,通过学科交叉、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创新小麦、玉米等作物分子改良理论和高效安全生产规程,建设具有国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智慧农业生产体系,培育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种质资源与新品种,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接下来,学校会成立“双一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发展改革战略咨询委员会,邀请院士、高等教育专家、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人士、知名校友等为作物学学科“双一流”创建出谋划策。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按照权责相符、重心下移、关口前置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学科、学院自主权。
对于如何集中人才和资源优势,王道文介绍,将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一道,整合省内外优质资源,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打造种业创新国家科技战略核心力量,并强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地融合、三农融合,整合利用国内外优质科研资源,协同开展科技攻关、人才培育、学术交流、平台共建。
此外,还会完善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开发服务型等职称分类评价,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激发师生内生动力、营造学科创新生态。
“我们力争在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介晓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