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 陈茁 温小娟 张体义)12月17日,记者从2021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获悉,新郑裴李岗遗址又有最新考古成果:8000多年前,裴李岗人已经学会使用红曲霉发酵酿酒,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红曲霉酿酒技术。
项目汇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永强说,遗址里发现有两件陶壶是储存液体的。经过科技手段检测,残留物中不见大量谷物颖壳植硅体,但存在丰富的红曲霉菌丝和闭囊壳,以及具有发酵特征的稻米淀粉粒。因此可以推测,这两件壶是用于酿酒和储酒的。酿酒的方法不是谷物发芽,而是曲酿,以红曲霉为发酵剂,原料主要为稻米,也会加入少量小麦族种子和芡实。这两件壶中没有粟黍的淀粉粒或植硅体,说明当时粟黍可能不经常用于酿酒。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壶用于盛酒的证据,已经在多个遗址中得到确认,因此在裴李岗遗址陶壶中发现酒液残留物并不出人意料。
裴李岗最新考古研究的重要收获是确认了裴李岗人使用红曲霉制曲作为发酵剂,主要利用稻米,并加以芡实和小麦族种子为原料的酿酒方法,是目前所知最早使用这一方法的例证。而此前的发现研究,曾揭示仰韶文化的酿酒方法中是采用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都晚于裴李岗文化。
交流会上,李永强透露了另一个突破性发现:通过提取微化石的方法获得微体纤维遗存,发现陶壶耳部穿孔中有染色特征的植物韧皮纤维,很可能是穿绳使用的遗存。经过染色的纤维主要为蓝色,也有个别为粉色和黑色。
陶壶的耳显然具有实用功能,用来穿绳,方便提携,说明陶壶是具有移动性的容器。裴李岗时期处于定居农业的初期阶段,人群的季节性游动应该仍然存在。陶壶一般体积较小,方便携带,也适合于这一时期的生计形态。
古代人类生活包括衣食住行,以往的考古研究主要关注“食”和“住”两方面,而对“衣”的研究较少。李永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考古遗存中纺织品难以保存。本次研究利用提取微化石的方法获得微体纤维遗存,对将来更系统地进行纺织品残留物的研究提供了例证。
新郑裴李岗遗址是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代表性遗址之一,2018年重启发掘后重大考古发现、研究成果不断。近年考古发掘中,在裴李岗遗址西边发现了旧石器晚期遗存,距今3万年左右,为研究史前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轨迹提供了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