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陈彦惠:40年如一日 他为中国玉米“烙上”河南芯

2021年12月22日16:02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就可关乎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为让中国饭碗装满优质的中国玉米,他40年如一日,把全部心血智慧倾洒于玉米育种。他就是河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主任陈彦惠。


20世纪70年代,陈彦惠在农村看到生产队引进的新品种小麦因栽培不良而大面积冻死,认识到了作物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看到孩子们吃着红薯窝窝头、喝着红薯面汤时,我感到特别打难受。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自己未来能培育作物新品种。”陈彦惠说。

20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后,陈彦惠考入河南农业大学。1982年毕业后,他在中国玉米遗传育种学科奠基人吴绍骙门下攻读硕士学位,开始了玉米遗传育种的研究生涯。


“在教授指引下,我走上了玉米遗传育种的科研道路,并且逐步有了一个以培育玉米新品种为目标的‘玉米强国梦’。”陈彦惠说。

我国种植玉米不过500年的历史,在玉米种质资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陈彦惠说:“种质资源是培育新品种的源头和基础。随着玉米品种的推广,种子退化严重。只有种质资源丰富,才能优选劣汰,培育出更多市场需要的新品种。”


回顾近40年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工作,陈彦惠说,他重点做了三件事:一是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与应用,二是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三是作为一名教师,带领河南农业大学的玉米科研创新团队,培养出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研队伍。

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有多重要?在陈彦惠看来,品种是农业生产的芯片,种质资源是培育品种的源头,没有优异的种质资源,就无法培育出优良的新品种,农业生产的芯片就无法做成。要打赢玉米种业翻身仗,必须要解决玉米“卡脖子”种质资源的问题,创造出优异的资源。不断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宜机收、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玉米新品种是陈彦惠玉米强国梦的核心。


截至目前,陈彦惠主持选育出了16个国家和省级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在我国三大玉米产区推广8000多万亩,这些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提高我国玉米产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选育的豫单9953成功实现了三大突破:耐密高产的突破,高产与籽粒机收的突破,高产与优质的完美结合,并成功创造了黄淮海玉米高产纪录。

如今,年过花甲的陈彦惠仍然坚持在玉米育种研究的道路上,在他看来,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我的终极理想,是我们的玉米品种个子更矮、密度更大、产量更高!” 陈彦惠说, 他的玉米强国梦还没有实现,玉米育种在技术、单产、品种上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为了实现中国人这个朴实无华的梦想,以陈彦惠为代表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和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为友,在寂寞的田埂里埋头钻研,把汗水播撒在广袤的大地上。


  相关推荐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李清坤:眼中从没有“差不多”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2021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从劳务工到技术大工匠 看95后“地下蛟龙”司机罗浩如何实现人生逆袭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王光挣:匠心传承,带领团队做模具的守护者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芦永军:从下岗职工到研发带头人 他用匠心为中国冶炼铸造添“智”加“料”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陈建平:普通电焊工如何成长为焊接技能专家?来看看他的“秘诀”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中原大工匠杨光露:挑战不可能 践行“工匠路”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坚守、创新、传承......劳模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