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开放发展行动计划公布,重点提到这些项目

2022年01月13日19:56

来源: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消息】1月13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洛阳市开放发展行动计划》。

  《计划》明确,锚定万亿级经济总量发展目标,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到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境内资金、实际吸收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400亿元、34亿美元、3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和服务外包合同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到2025年,全市实际利用境内资金、实际吸收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500亿元、36亿美元、5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和服务外包合同额年均增长20%以上。

  重点任务划重点:

  ➤依托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等优势平台,推动格力机器人及数控机床设备研发制造中心、中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创园等项目建设。

  ➤制定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以河南自贸区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为依托,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贸易融资业务,逐步实现“货物报关、融资到账”。

  ➤加快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建设,培育和发展多式联运、保税物流、信息服务多种业态,建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加强与西安、郑州等国际陆港合作,充分利用其业务优势、资金优势,合作开行中欧(中亚)班列,融入中欧班列(郑州)体系。

  ➤积极对接宁波港、青岛港等港口,深化合作,推动订船、订舱等港口服务功能本地化,稳定运行洛阳至宁波港、青岛港等港口铁海联运班列,争取开行洛阳到天津港、连云港的铁海联运班列,持续推动进出口平台和通道建设。

  ➤重点推动中德产业园、中科信息产业园、国宏先进制造园、中航光电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和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紫荆高科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促进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盛威国际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支持投融资平台建设,统筹使用高质量发展基金等各类政府投资基金,争取国家、省有关专项基金支持,强化与域外高水平市场化资本合作,做大做强洛阳市基金规模,鼓励各县区、开发区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形成国家、省、市、县和域内、域外“四级两域”联动的基金体系,实现“以资引资、以资引商”,推进资本招商。

  ➤支持在洛高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推进河南科技大学与俄罗斯乌拉尔大学合作举办洛阳乌拉尔大学。

  ➤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促进中德(洛阳)跨境贸易基地、豫桂东盟多式联动分拔中心等项目落地。

  ➤到2023年,累计引进30个重大项目(其中:年进出口额超5亿元项目不少于10个),进出口额达55亿元。到2025年,进出口额达100亿元,位列中西部地区综保区进出口额前20强。

  在政策支持方面,《计划》明确,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全力支持开放平台建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统筹使用中央、省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丝路基金、亚投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资金,加大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走出去”项目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对外开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支持洛阳市优质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

  全文如下:

洛阳市开放发展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高地,助力“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重振新辉煌”,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锚定万亿级经济总量发展目标,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水平建设各类开放平台,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高地。

  到2023年,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的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主要节点城市功能更加凸显,营商环境建设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连接东中西、辐射海内外的开放能力显著提升,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实际利用境内资金、实际吸收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400亿元、34亿美元、3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和服务外包合同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政策体系,更高能级开放平台、更高水平通道枢纽优势凸显,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全面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基本建成更具竞争力的“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新高地。全市实际利用境内资金、实际吸收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500亿元、36亿美元、5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和服务外包合同额年均增长2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的制度型开放战略,紧密衔接国际通行规则,持续开展首创性、集成性、差异化改革创新,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以制度创新构建投资管理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加大“证照分离”改革力度,推行清单之外无审批;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对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境内投资项目,探索实施管理新模式;清理涉及歧视性和不公平竞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外商投诉工作机制,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市发改委、商务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司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以改革创新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进一步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加快中国(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推广和应用力度,推行出口许可证、企业境外投资备案、出口退税办理等“网上办”“无纸化”办理。优化口岸监管模式,逐步落实“两步申报”“两段准入”。推广多式联运单证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基于多式联运单证的“一单制”通关流程试点。到2023年,跨境贸易便利化指标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到2025年,跨境贸易便利化指标居于中西部地区前列。(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交通运输局,洛阳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以机制创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理念、改革监管方式,完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分级分类风险管理,探索“双随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不断提升监管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有效应用“互联网+监管”,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到2023年,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不断完善,全市“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覆盖率达到100%,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到2025年,“双随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抽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覆盖率达到90%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平台能级提升,拓展开放合作空间。以自贸区为 “龙头”引领,集聚自贸区、经开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开放创新平台政策叠加优势,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加快形成引领副中心城市建设开放创新动力源。

  4.高起点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研究出台自贸区洛阳片区深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围绕促进贸易便利化、扩大投资领域开放等6个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开展综合性、系统集成性改革,加强政策辐射力度,在全市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构建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打造新时代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建立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市级统筹力度,推进多区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建设,为高水平建设自贸区提供机制支撑。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以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高价值专利组合为基础,支持构建底层知识产权资产,完善知识产权证券化配套扶持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打造国际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区。推进联动优势供应链金融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落地,引进培育现代物流、数字经济、高端生活服务等业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升级。以瑞昌石化、众智软件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服务外包业务,推动跨境数据流动。依托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等优势平台,推动格力机器人及数控机床设备研发制造中心、中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创园等项目建设。制定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以河南自贸区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为依托,大力发展跨境金融贸易融资业务,逐步实现“货物报关、融资到账”。到2023年,累计形成200个以上创新案例,培育引进先进制造业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20家。到2025年,累计形成300个以上创新案例,力争形成2-3个对现有体制机制有较大突破的重大创新成果,复制推广5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培育引进先进制造业领域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亿元企业50家。(自贸区管委会牵头,市商务局、发改委、工信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场监管局、司法局、金融工作局,洛阳海关,涧西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加快综保区建设进度,确保按计划封关运营。聚合保税智能制造、保税物流、进出口商品交易展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保税研发设计等功能,服务洛阳及周边地区企业。以保税研发、保税加工为重点,打造以跨境电商+保税新零售为特色的区域保税物流分拨中心,培育以创新驱动、保税研发为特色的研发设计、检测中心,建设以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为特色的保税加工基地。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促进中德(洛阳)跨境贸易基地、豫桂东盟多式联动分拔中心等项目落地。到2023年,累计引进30个重大项目(其中:年进出口额超5亿元项目不少于10个),进出口额达55亿元。到2025年,进出口额达100亿元,位列中西部地区综保区进出口额前20强。(综保区公共服务中心牵头,市商务局,洛阳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全面实施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规划,以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完善跨境电商监管服务体系、质量安全监控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快实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支持跨境电商企业在重点国家和市场构建本土化服务网络,布局建设一批公共海外仓,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探索具有洛阳特色的内陆型城市跨境电商新路径。到2023年,培育打造钢制家具、摩托车配件等3个交易额超20亿元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功能完善的“两平台、六体系”,力争新增2家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省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2家功能健全、服务完善的省级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暨企业孵化平台,3家信息化程度高、管理服务完善的省级海外仓示范企业,培训跨境电商人才10000人以上。(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金融工作局,市税务局、洛阳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快洛阳经开区改革创新发展。聚焦科技产业新城定位,深化“管委会+公司”模式、人事和薪酬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开发区创新创造活力。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示范区,吸引更多创新型青年人才前来创业。坚持双高引领,推动钢制家具、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发展;布局建设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科技服务、网络安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前瞻谋划布局智能机器人、关键战略材料、大数据等未来产业。重点推动中德产业园、中科信息产业园、国宏先进制造园、中航光电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和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紫荆高科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促进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盛威国际等项目尽快落地,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到2023年,实际吸收外资达3.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额达10亿元。到2025年分别达5亿美元、20亿元,开发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伊滨经开区牵头,市委组织部、编办,市商务局、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高标准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研究出台洛阳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坚持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服务外包转型升级为导向,大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实施壮大产业主体、支持重点领域发展、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创新人才队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六大行动,全面提升“洛阳服务”和“洛阳智造”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离岸在岸协调发展、区域联动协同发展、集聚要素高质量发展方面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到2023年,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达9亿美元。到2025年,服务外包总体规模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合同执行额达12亿美元。(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人社局、市场监管局、教育局,市税务局、外汇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畅通“丝路”经济廊道,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统筹推进空中、陆上、海上、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破解“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开放瓶颈,大力发展开放型枢纽经济。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带一路”重要国际门户枢纽和全省重要开放门户城市。

  9.打造空中经济廊道。加大国际航班航线开辟力度,推进洛阳至越南河内、韩国济州岛、新加坡国际航线,逐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优化国内航线布局,开通加密与桂林等旅游城市、重点城市间的航线。推动洛阳机场综合保障能力提升,建设集客运、货运等功能为一体的航空枢纽。到2023年,开通航线35条,旅客吞吐量达300万人次。到2025年,开通航线40条,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其中出入境旅客10万人次。(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洛阳海关,文旅集团、洛阳北郊机场,孟津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贯通陆海经济通道。加快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建设,培育和发展多式联运、保税物流、信息服务多种业态,建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完善国际陆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作业流程,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加强与西安、郑州等国际陆港合作,充分利用其业务优势、资金优势,合作开行中欧(中亚)班列,融入中欧班列(郑州)体系。积极对接宁波港、青岛港等港口,深化合作,推动订船、订舱等港口服务功能本地化,稳定运行洛阳至宁波港、青岛港等港口铁海联运班列,争取开行洛阳到天津港、连云港的铁海联运班列,持续推动进出口平台和通道建设。到2023年,建成洛阳国际陆港,实现订船、订舱、保险等港口服务功能本地化,集装箱吞吐量达3万标箱。到2025年,建成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通道和平台体系,集装箱吞吐量达5万标箱。(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洛阳海关,涧西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拓展网上经济走廊。持续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和B2B出口试点(9710、9810)业务,抓好五洲跨境电商产业园、863创智广场跨境电商培训孵化平台等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重点支持30家以上跨境电商企业发展,孵化500家以上跨境电商创业企业,培育5个以上交易额超20亿元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依托洛阳产业优势,以B2B、B2C模式为重点,将洛阳综试区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外贸转型发展示范区、中部地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新高地、全国制造业应用跨境电商转型升级新样板、跨境电商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引领区。到2023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到2025年突破150亿元。(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洛阳海关,有关县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聚焦关键领域招引承接,培育打造优势产业集群。聚焦主导产业上下游、左右链,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吸引更多高成长性企业落地洛阳。到2023年,全市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不少于160个,到2025年不少于320个。(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国资委、文广旅局、金融工作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文物局,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强化招商引资机制创新。加强对全市招商引资的工作统筹,动态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精。压实县区和功能区的主体责任,坚持大员上阵,强化部门联动,打造一流招商生态圈。建立招商客情库、招商项目库、土地资源库、政策法规库、人力资源库,构建洛阳特色招商“工具箱”。强化招商项目谋划、评审,构建项目储备、管理和督导机制;成立产业发展研究院,加强对洛阳产业发展研究和招商项目前期论证,不断充实完善招商项目库,全市每年动态保持200个优质产业谋划项目对外发布推介;成立由商务、发改、工信、自然资源和规划等市直部门和高校等机构共同组成的招商项目评审委员会,对全市5亿元以上谋划项目和拟签约项目进行综合论证,保证项目质量;对5亿元以上在谈、签约未开工招商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分包,纳入重点项目库,推动签约项目尽早开工、开工项目及早投产、投产项目尽快达效。

  13.面向重点区域招引承接。突出产业集群招商。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聚焦农机、轴承、机器人、铝钛、耐火材料、精细化工、光电电子器件、光伏、节能环保等9个优势产业集群和储能与氢能、关键战略材料、生物制品与健康服务、大数据与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升本地配套率,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强力推进驻点招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招商联络处,统筹负责国内重点区域招商引资工作;抽调相关县区业务骨干组建招商组,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深圳、东莞、佛山、厦门、成都9个城市开展驻点招商。强化基金招商。支持投融资平台建设,统筹使用高质量发展基金等各类政府投资基金,争取国家、省有关专项基金支持,强化与域外高水平市场化资本合作,做大做强我市基金规模,鼓励各县区、开发区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形成国家、省、市、县和域内、域外“四级两域”联动的基金体系,实现“以资引资、以资引商”,推进资本招商。实施乡情招商。利用商协会资源,加强与在外洛阳籍各界人士的联系,利用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根在河洛”的感召力,吸引乡贤返乡创业。

  14.丰富招商引资活动形式。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提升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两节一会一论坛”影响力,在创新形式、丰富内涵上下功夫,打造洛阳开放招商金字品牌。组织参加进博会、厦洽会、中博会、省投洽会等经贸活动,开展投资推介和项目对接,重点办好省投洽会洛阳分会场活动。赴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开展精准对接活动。赴港澳台、日韩、欧美等地举办重点产业投资促进活动。支持各县区、各部门举办节会招商活动,引进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领域国际品牌节会、赛会。市级层面每年组织重大招商活动3场以上,市县联办重点招商活动5场以上。

  15.强化招商引资要素保障。修订完善现有政策,研究出台普惠性政策,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研究制定专项政策。强化招商引资产业项目用地储备,探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和“带方案”出让、新型产业用地试点,保障产业项目落地。加快完善开发区(园区)基础配套,为优质项目落地创造良好条件。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提前介入、主动跟进、提供“一对一”服务,对重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代办、帮办服务,全程跟踪服务,为项目招得来、落得下、快建成、早见效创造良好环境。

  (五)做大做强开放型市场主体,推动外贸外经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协定条款,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市商务局牵头,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文广旅局、市场监管局、金融工作局、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培育壮大外贸企业集群。加强重点培育企业服务力度,充分运用省市“白名单”制度优化要素保障,引导企业改革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一批外贸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推动外贸企业梯队建设,常态化开展宣传培训,引导内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大力引进培育一批生产性外贸龙头企业、贸易型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综服企业等,力争每年新增10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引导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在产业聚集、平台建设、设计研发、品牌培育等方面优化提升,推动产品创新、产业转型,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到2023年,实际发生进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达1200家;到2025年,培育形成4家以上进出口规模超10亿元、100家进出口规模超亿元的外贸企业集群。

  17.扩大进出口规模。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开展“万人助万企”帮扶活动,深入企业送政策搭平台破难题。优化外贸生态,建立经常性银企对接机制,探索设立“外贸贷”,改善融资环境;加强政校企联动,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提升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外贸协会、外综服平台等优势,开展经常性业务培训和交流合作,探索开展出口品牌培育和物流领域“抱团增效”举措。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国内外重点展会,探索谋划内外贸一体化展会。积极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资源型产品、消费品等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到202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00亿元,到2025年突破500亿元。

  18.拓展国际经济合作新领域。实施“洛企出海”行动,发挥洛阳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优势,支持优势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巩固扩大中信重工、一拖集团等企业“走出去”成果,支持洛钼集团、建龙微纳等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东盟博览会等活动,开展项目洽谈对接,深度拓展传统市场,开发新兴市场,带动我市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原材料和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加强与知名投资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银行、保险等机构的联系,强化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与风险防范。到2023年,全市开展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企业达80家,到2025年达100家。

  19.创新发展服务贸易。以建设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制造研发服务中心为目标,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服务”和“工程+服务”国际化,扩大技术、标准和服务出口;以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为目标,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扩大文化艺术、中医药等服务出口;申建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培育壮大数字贸易,扩大数字服务出口。积极引进咨询、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环境服务等,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和旅游进口,推动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

  (六)强化创新开放能力合作,厚植开放发展新优势。强化开放创新意识,加快由传统工业领域开放向科技、文化、旅游、金融、卫生、农业等多领域开放转变,激发潜能、释放动力。

  20.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充分发挥“海智基地”作用,发掘推荐“国外智力引进计划”项目;建立“产业+项目+人才团队”的协同引才模式,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力度,重点引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加快中国(洛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面向洛阳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开展快速协同保护。到2025年,培育200家国家、省、市级知识产权强企,超过300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突破6件。(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改委、商务局、人社局、工信局,市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扩大多领域开放合作。以项目合作方式同第三方机构联合组建以用为本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与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引进共建一批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0家。实施文化旅游招商、境外宣传促销行动,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中外合资、外商独资旅行社或办事处,到202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及旅游收入占全省比重均达20%以上。支持在洛高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推进河南科技大学与俄罗斯乌拉尔大学合作举办洛阳乌拉尔大学。推进呼吸和中医骨伤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做好第23批援赞比亚医疗队保障工作,到2025年,中医骨伤科微创和精准医疗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国内领先的专科医院。实施特色农产品出口促进行动,鼓励我市农业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培育打造鲜切花、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品牌,争创省级农产品出口基地,到2025年,进入部省对外投资项目库项目达5家以上。扩大国际友城交流合作,2025年前力争新增5个友好城市。(市商务局牵头,市委外事办,市科技局、文广旅局、教育局、卫健委、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对标国际标准,优化营商环境。以“放管服效”改革为重点,坚持软硬环境“两手抓”,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22.创建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聚焦市场监管、信用环境、获得信贷、获得电力、获得用水、获得用气、劳动力市场监管等指标,科学制定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积极开展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市申建,推动营商环境市场环境领域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整改提升。到2025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不动产登记、获得电力、执行合同等一半以上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市场主体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为洛阳新标识。(市发改委牵头,市市场监管局、金融工作局、城管局、人社局,国网洛阳电力公司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3.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推动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持续深化“一网、一门、一窗”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打造“不打烊”的“数字政府”。到2022年,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到2025年,95%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张网”支撑、“一平台”管理。(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4.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贯彻《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全面优化社会信用环境。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以一体化信用平台网站为支撑,夯实数据根基。充分发挥信用在创新监管机制、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信用承诺、信用评级、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等,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政务诚信监督考核机制,打造诚信政府。强化信用便民惠企,以“信易+”为抓手积极拓展社会化、市场化守信激励措施。到2023年,“一体化、标准化、智能化、安全化”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网站全面建成,信用监管领域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面建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突出“洛阳特色”的社会信用体系,信用建设水平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市发改委牵头,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场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5.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增强政府立法与人大立法的协同性。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打造省市县乡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继续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持续开展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不断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行政预防调处化解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到2025年,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市司法局牵头,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城管局,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期研究协调开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等,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工作。强化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单位负责本行业领域对外开放工作,制定政策措施,推动全领域扩大开放;各县区要落实好属地责任,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细化推进方案,推动开放发展。

  (二)完善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全力支持开放平台建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统筹使用中央、省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丝路基金、亚投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资金,加大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走出去”项目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扶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对外开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力度,支持我市优质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多渠道融资。

  (三)健全工作机制。树立对外开放“一盘棋”思想,实行“一把手”工程,各级、各部门切实把开放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动研究部署,全力推动工作。健全“管行业、管开放”责任制,各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职能,采取务实有效举措,抓好本领域、本行业开放工作。突出考核督导,对开放工作落实、重点项目推进、目标任务完成等情况建立台账、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工作落细落实。

  (四)强化人才培育。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持续推进“河洛英才计划(2020-2025年)”,充分利用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洛阳专场等活动,引进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技能人才来洛。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各企业、科研院所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现场实地观摩学习、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不断培养各层次人才。

  (五)狠抓工作落实。针对开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各地、各部门要加大调查研究和协调解决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和推进举措,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编辑:郭同欢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