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香 温小娟
人勤春来早。2月8日,虎年新春上班的第二天,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三山”康养旅游基地……一揽子实实在在的措施和项目,伴随着春天的生机一起到来。会议透露出极强的信号: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虎力”全开谋新局!
确定文旅强省进军路线图
回望2021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有疫情灾情频袭的困扰,又有重大战略机遇带来的希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两个确保”的宏伟蓝图,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一。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迎难而上,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新进展。
这一年,传承弘扬文化遗产成效显著。14项考古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居全国第一。双槐树等3个考古项目入选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我省累计入选总数达49个,居全国首位。河南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5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74亿元)纳入国家盘子,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博物馆新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建成开放。
这一年,全域旅游发展实现突破。全省建成运营品牌民宿592家,落地建设5个民宿集群。近百家景区完成智慧化改造。品牌塑造、研学旅游、交旅融合、文艺创作、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工作出新出彩。
这一年,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得到加强。省财政列支1亿元用于全省A级旅游景区门票减免开放,列支3000万元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复工复产贷款贴息,列支5亿元用于文旅“卡脖子”工程建设。
有了向文化旅游强省进军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2022年,全省文旅系统紧抓落地实施,将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力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的地位无可争议,但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普遍存在“有说头、缺看头,有资源、缺转化,有建筑、缺场景,有形态、缺业态”的问题亟待解决。
抓线推点,是破解这个难题的有效手段。本次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透露,我省推出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逐鹿中原、追寻先贤、姓氏寻根、元典思想、治黄史诗、科技发明、四大古都、中国功夫、红色中原、考古发现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并按照有内涵、有基础、能立项、可做成的原则,筛选100个国家文化公园代表性展示项目,阐释“为什么在河南读懂中国”的时代命题。
超过10个重点项目的城市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市,这也和四市拥有的厚重文化资源相吻合。其中,既有大家熟知的新郑黄帝故里、登封观星台、开封铁塔、清明上河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龙门石窟数字展示中心、殷墟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知名项目,也有新密李家沟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州桥及古汴河遗址、嵩县两程故里、大谷关客家小镇、曹操高陵等一大批还未开放以及亟须提质升级的项目。
可以预见,经过2022年全力打造,一个更加立体的、生动的河南形象将会全新亮相。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方面,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构建全媒体推广传播格局,做好沿黄九省(区)黄河之旅旅游协作体推广工作,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客源市场精准推介。举办第四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第三届快手网红大赛等活动。
三座城联手打造国际文化旅游之都
郑汴洛三市是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地。从年接待游客数量看,三市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会议透露,把郑汴洛联合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之都。三座城共打造7个片区,郑州打造以只有河南、电影小镇、方特为支撑的中牟文创园以及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大嵩山文化旅游区、沿黄河片区。洛阳重点打造龙门和小浪底两个片区。开封要把宋都古城13.1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目的地来打造。七个片区协同,将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展示出来、支撑起来。
从会议上接到2022年的工作任务后,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芳深感责任重大,她说,郑州将积极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商代王城遗址保护开发、“黄河天下”文化演艺综合体、郑州海洋馆、郑州国家级非遗展示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高水平谋划建设大伏羲山旅游度假区。
“本次会议提出的16条文化线路,涉及开封的有5条重点线路和10个重要展示点。”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培仕表示,开封将找准自身定位,打造拳头产品,推动数字赋能。加快顺天门城摞城博物馆、州桥汴河遗址博物馆、小宋城二期博物馆、河南省古代城市考古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开封分院等五大博物馆建设步伐,打造独具特色的考古遗址博物馆连廊。
“今年的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站位高远,客观务实。”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大鹏说,洛阳将按照全省部署,积极筹备2022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做好重点博物馆建设,建成开放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万里茶道博物馆,加快推进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步伐,争取5家非国有博物馆达到开馆条件。将洛阳打造成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重要展示地。
考古旅游探寻远古文明魅力
从“成名已久”的秦始皇兵马俑到“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从中国第一个有可靠文献记载的都城殷墟到历久弥新的良渚古城遗址,不断引发大众求知、好奇之心,吸引无数观众赶赴现场一睹为快,“考古旅游”成了备受年轻观众喜爱的新国潮。
2021年,恰逢仰韶文化发现百年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世人的目光再次投向黄河岸边的小村落——仰韶村,正是这片黄土地挖出了华夏农耕文明的根。追忆是人类的本能,新建的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前来体验远古文明的魅力,迅速蹿红。
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看来,相较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考古遗址具备了“自然风光、文化内涵”的双重属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深度认识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需求。
截至目前,河南已经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有了4个,此外还有很多已经立项的、有待挂牌的考古遗址公园正在紧张建设当中。“今年,我们会加大力度打造文旅融合业态新谱系,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刘海旺说。
“考古旅游”无疑是深化文旅融合重要载体,也是赋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具体举措。会议明确提出考古旅游要实现新突破,而且迈出了坚实步伐。借鉴内蒙古敖汉小米、辽宁岫岩玉依托考古成果成功转化为优质产业的成功案例,省文化和旅游厅与两个成功案例的策划者达成了合作,要将殷墟、二里头、三门峡庙底沟打造成考古旅游的示范性工程。
此外,还谋划了一系列“大手笔”:依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建设国际考古研学中心。筹办国际考古旅游大会并发起成立国际考古研学旅行联盟。谋划建设国际考古旅游安阳示范区,建设“甲骨学堂”“殷墟甲骨文云端数据库”“安阳国际青铜艺术小镇”以及妇好墓展示与活化等项目,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甲骨学堂”成立于2014年,通过听、看、写和现场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几年下来举办汉字教育活动近1000场,吸引了近40000个家庭参与其中,几乎场场爆满。而且他们不仅在馆内办学,还时常走出馆外,与殷墟博物馆、林州红旗渠纪念馆、汤阴岳飞纪念馆等安阳域内6家研学基地结盟,共同开展研学活动。
“我们今年计划‘走出去’,与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知名博物馆,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甲骨学堂特色课程。”甲骨学堂社交活动负责人杨鑫说,馆内也将探索新传播模式,增加亲子板块,拓展游戏、角色扮演等,并适时开展甲骨文进校园活动。
“三门峡重点推进仰韶文化产业园、老子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三门峡片区建设,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地标城市。推进仰韶文化、虢国文化等文旅产业串珠成链。”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毋慧芳说。
创意创新赋能文旅文创新发展
“将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落到实处,主要在于创意、创新、创造。”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说。
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文化符号。加快建设博物馆群作为我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重要内容,今年要高水平谋划建设河南博物院新院,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进度,打造郑州“百家博物馆”和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全方位、分类别进行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
曾经,展品、实物、说明牌,可以说是参观博物馆的“老三件”。但随着5G时代、元宇宙的到来,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博物馆势在必行。
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大趋势,应当以更为长远的眼光重新审视博物馆的定位与使命,充分运用新技术,展现中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而近几年河南博物院就通过短视频、虚拟展览等数字化方式,探索新表达、玩转新技术、推出新文创,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不错成绩。
值得高兴的是,河南文博领域迎来重大利好:省文旅厅每年拿出4000万元,对数字化建设进行奖补。从今年开始,奖补的重点从传统景区转向大遗址、博物馆等文博场所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用数字活化文化、用数字展示文化、用数字诠释文化。以“龙门数字化展示中心”“数字红旗渠纪念馆”为引领,推动建成一批沉浸式数字体验场馆。
笔者从龙门石窟景区了解到,今年龙门将重点围绕“加快打造沉浸式文旅目的地”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沉浸式文旅产业,同时还将加大龙门古街特色街区、三重阙门沉浸式体验廊道、白园香山寺片区、夜游龙门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提升力度。
此外,今年将以河南博物院新院、黄河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为龙头,加快推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期、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
今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还透露,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统筹资金1.5亿元,对今年3月份能在当地立项的、半年能够开工的重点项目,进行资金倾斜或奖补。省文旅厅成立文物保护利用、文旅融合项目、数字化展示、研学旅游等专家委员会,共31个团队,与重点项目所在市(县、区)进行对接,切实提升其建设和展示水平。
今年3月,将启动与清华文创院合作,在济源、修武、光山、栾川等选择20个村开展“乡创实践”。邀请企业家、文创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等作为乡村首席运营官,与村支书形成双轮驱动,引导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乡村美学品位。
“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仍是文旅文创融合“重头戏”。在去年成功探索“黄河非遗点亮老家河南·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实践基础上,今年省文旅厅继续开展大赛活动,选择浚县、温县、辉县、林州、栾川5县(市)10个村,吸引全国大学生走进中原大地,用非遗创意打造出契合大众精神需求、消费需求的非遗空间和文创产品,着力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
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品质
“吃住行游购娱”,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吃”。如何让河南烩面、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等河南名吃产业化发展,将是2022年我省文旅工作的一大重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次会议分享了浙江“百县千碗”的打造流程,令人耳目一新。浙江遴选出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十道热菜、十道冷菜和十道小吃,把人们俗称的八大碗、十大碗演绎成为“1+1+1”的美食体系。到目前为止浙江已有504家省级体验店,上千家市县级体验店,16个“百县千碗”美食街区。
一份小小浙菜单,吃出了万亿大产业。河南也意图以美食为媒,带动美食旅游经济的扩展。据悉,省文化和旅游厅已经邀约浙江“百县千碗”团队,与相关方面深入对接。2022年,豫菜作为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列入文旅行业工作重点。未来,会有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到河南,通过豫菜,品尝五味中和的“好滋味”。
2022年,全省将以县为主体、以村为单元,建设“三山”康养旅游基地。联合省交通运输厅,打造黄河小浪底交通运输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黄河文化体验风景道。打造河南版的乡村旅游1号公路。民宿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据悉,信阳把发展民宿+美食作为大别山生态旅游的突破口。济源市列出专项支持资金,安阳石板岩镇2022年民宿投资将达8个亿。
2022年,全省还将建设更多文旅地标。郑州之外,驻马店也要有方特了。项目位于驻马店市胡庙乡,离市区仅10公里,包括“熊出没”乐园、“熊出没”水世界、“熊出没”酒店等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及其他相关配套项目。周边交通道路畅达,有老乐山、金顶山等景区环拱。驻马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新阁表示,将尽快开工建设“方特熊出没旅游度假区”项目,以一个主题乐园激活一座城,打造驻马店新的文旅增长极。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2022年,河南文旅阔步迈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