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更爱这座城!河南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大有可为”

2022年02月28日18:26

来源:大河网

焦作市“西大井1919”城市更新项目

大河网讯(记者 何山)城市的变化与更新,与每个生活其中的人息息相关。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省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让“城市更新”这个词又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

【名词解释】

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有啥区别?

如何理解城市更新?城市更新和老百姓常说的旧城改造有啥区别?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的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等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区域进行更新改建,旨在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旧城改造主要改造的是城市的物质层面,通俗地说就是拆旧建新;城市更新则是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发现。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旧城改造,而是通过系统治理城市病,让城市更宜居、更有韧性、更可持续。”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经济师远航表示,与过去关注规模扩张不同,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文脉延续,更加注重特色魅力彰显,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的关键,城市更新是民生工程,也是文化工程。

城市是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从旧城改造到城市更新,不仅是一个名词的改变,更是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全新升级。

【规划背景】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89%,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城市发展将由粗放外延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国家更加注重完善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以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

“与此同时,我省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比较大,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弱项,人居环境质量不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该负责人表示,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势在必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

【发展目标】

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根据《规划》,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我省坚持“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大力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和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建设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和美丽文明乡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尊重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乡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乡工作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乡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乡发展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乡发展的积极性。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城乡人居环境整体改善,现代化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建设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环境需求初步得到保障。

到2035年,全省城市和乡村建设品质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发展更加健康、安全、智能、绿色、环保,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幸福美好家园基本建成,美丽河南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美丽城乡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居环境、生态文明达到新高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碳中和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重点任务】

八大任务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提升城市和乡村建设品质

统筹城乡自然生态格局。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优化城乡生态空间,以“让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目标,以国家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试点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都市休闲农业,让麦田、菜地、青纱帐成为现代都市景观。构建完善的蓝绿空间网络,优化城市公园结构布局,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到2025年,全省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调整优化城市结构,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韧性、智能城市,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科学严格管控城市建设密度、建筑高度。规划建设“1+8”郑州大都市圈,聚力打造郑开许“金三角”。打造城市15分钟生活圈。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养老、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管理,建设功能混合的活力街区。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树立“全周期”城市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数智赋能,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行垃圾分类,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韧性城市。“十四五”期间新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30座以上,全省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到7万吨,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2025年,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覆盖道路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

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增加城市住房有效供给,改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持续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稳步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升建设质量,完善居住功能。“十四五”期间,新开工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30万套、建成交付80万套;全省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左右,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贯通,推进乡村设施改造、服务提升、乡风塑造和治理创新,打造留住乡情、乡韵、乡愁的美丽文明乡村。保障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到2025年,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全覆盖;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00万户,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围绕国家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及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建筑节能降耗,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提升绿色建筑品质,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力争到2025年,全省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00%;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面积比例达到40%。

加强城乡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完善和落实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管理办法、工作机制和预防控制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到2023年年底,全省城市公共区域窨井盖安全隐患得到根本治理。

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行业改革,加大 “放管服效”改革力度,强化科技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网上办理。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化和工程造价改革,“十四五”末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组织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加强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为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焦作市“西大井1919”城市更新项目

【延伸阅读】

城市更新,演绎城市变迁之路

回望城市变迁之路,我们身边不乏城市更新的生动案例。 

焦作市“西大井1919”城市更新项目位于焦作市中站区特色商业街核心位置,其前身为焦作王封矿。1996年,王封矿因煤炭资源枯竭关闭,资产闲置。2018年2月,依托焦作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目标,推进老矿区、老街区、棚户区“三区融合”改造提升,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城市转型新地标。

中站区利用百年老矿工业遗存、厚重的历史沉淀和“特别能战斗”发源地的红色基因,实施“西大井1919”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开启了“工业遗存+创新创业+城经济井小巷风情街”,成功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通过新建和对原有建筑的改造,打造出集文化、休闲、旅游、餐饮、红色教育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充分利用老旧矿区遗存,打造红色旅游、党史教育基地;利用工业废弃集装箱、瑞丰路两侧旧建筑,打造出创客码头、人才公寓、小吃广场、文化舞台等双创基地;原王封矿家属区棚户区的拆除重建,实现了320户群众的“新居梦”、“安居梦”。

“西大井”从无人问津的旧矿区飞跃蜕变,在更新中保留原有建筑格局、留存历史记忆,同时,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带动每年新增就业1500余人,创收共计1200余万元,成为焦作的一张城市名片。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