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河南建设“三论”之三丨兰考之问 请你作答

2022年03月03日07:17

来源:河南日报

  何言

  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

  ——习近平

  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一棵泡桐苍劲挺拔,冠盖如云。初春,这棵已生长了59年的老树生机勃勃,桐花含苞待放。

  焦桐常青,精神永存。

  “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些什么?”八年前那个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那一问,穿越时空,震撼人心。

  2022年,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

  当此之际,一场“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正在中原大地展开推进。对于全省党员干部而言,意味着什么?迈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需要怎样的能力作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张蓝图的底色与风貌,是由实干定义的。无论是创新突围,还是项目为王,都要靠党员干部来推动,都要靠能力作风来保障。

  焦裕禄精神永不过时,以其强大感召力激励着新时代党员干部做到信念坚定、能力高强、作风过硬。

  2021年12月20日,全省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部署会议明确提出,要提高政治能力、专业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群众工作能力。

  省委书记楼阳生如是要求:“提升能力、锻造作风、实干立身、争先出彩”“开展好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确保活动不虚不空不偏”。

  全省上下形成共识——这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活动”,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具体行动;并非在N项工作中新加一项,而是用来推动重点工作的重要抓手。

  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用新时代坐标系作参照,脑子里有没有思路、手上有没有招数、脚下路子怎么走?

  作答“兰考之问”,必须直面“时代之问”。

  前瞻30年,我们的城市长什么样?

  2月12日,虎年新春“中原大讲堂”第一讲,一场题为《明智化的城市规划》的报告颇具未来感、时代感,让人脑洞大开。

  “时代”这个词,因为指向宏大让人满怀激荡。“新时代”,以其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有力宣示,让人对明天有了更为宽广的向往。

  新时代的河南,正在蹄疾步稳奔向现代化。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向下扎根”,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向上成林”,创新成为主旋律;“三个一批”拔节生长,“万人助万企”浇水施肥,奏响发展最强音;郑州都市圈提质扩容,副中心城市培育壮大,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每一点一滴,都是我们行走世界的支撑。

  现代化河南,核心在“化”人。没有高素质干部队伍,哪来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化?

  时代风云变幻,知识更新迭代。对不少党员干部而言,最大的恐慌是“本领恐慌”,最大的不足是“能力不足”。只有用适应现代化的宽眼界、硬本领、铁肩膀来赋能,才能在更大的世界、更炫的舞台中找到存在感。

  不妨扪心自问——

  是否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发展大势、产业走势,对新基建、元宇宙、“双碳”等新知识技能一问三不知,至今仍是门外汉?

  不妨检视左右——

  为何会存在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囿于眼前利益得失,穿新鞋走老路,改革意识不强、创新劲头不足?工作为何总是抓不到点儿上,要么不到位,要么一用力就过头,“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

  不妨查找反思——

  面对“灰犀牛”“黑天鹅”“蝴蝶效应”,为何都火烧眉毛了还心存侥幸,会不会主动排雷、精准拆弹?对于“7·20”特大暴雨灾害,如何把教训变教材,坚定践行人民至上,坚定筑牢防灾体系,坚定守住安全底线?

  守成无出路,挺膺开新局。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向未来冲刺,机遇面前不犹豫,困难面前不逃避,在实战实践中强能力、锻本领。

  创新发展第一线——

  郑州市加强政策引导、服务培训,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增长;洛阳市加快龙门实验室建设,推进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驻马店市锲而不舍引进院士专家,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改革开放最前沿——

  省政府国资委推进省管企业重组整合,为“十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持;省发展改革委制定惠企“政策告知明白卡”,打造“不走”的助企队伍;郑州海关服务全省企业应用RCEP规则,推动外贸高质量。

  经济建设主战场——

  地方领导干部探索县域经济成高原之路,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年轻“墩苗育苗”干部带着满腔热情扎根基层,在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纪检监察干部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倒逼作风转变、服务高效……

  紧跟时代、挺身前沿、站上风口,每一步都是一次跨越。

  新时代,正是这样的“跨”时代。一个个崭新课题接踵而至,你准备好了吗?

  作答“兰考之问”,必须回应“人民之问”。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好”的标准不断提升、内涵不断拓展,今天怎样托举起亿万河南人民“稳稳的幸福”?

  灾后重建中,水利设施更完善、房屋更坚固,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更能承载“诗和远方”;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更科学细致的管理,更人性化的关爱引导;“双减”背景下,让更多河南孩子能上好大学,让家长们少些焦虑烦忧;蓝天白云碧水常在,“看病难”“看病贵”不再……

  回答这一个个“人民之问”,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

  聚焦问题,勇于破题,才能更好答题。

  细细梳理,近年来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小事捂大,大事捂炸”,甚至做出蠢事、酿成祸事,以至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伤害,究其原因,大多指向干部作风能力问题,没有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记在心间。

  现实中,有的干部同群众坐不到一条板凳上,摸不透民生民情,听不见群众诉求,敷衍塞责当“太极大师”;有的干部满嘴官腔,一到实际工作就卡壳,见了群众绕道走,华而不实当“山间竹笋”;更有甚者,作风简单粗暴,侵害群众利益,把“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水火关系”。

  工作用心,服务走心,群众才会暖心。

  难以忘怀,初心在攻坚克难中闪光。

  去年“7·20”特大暴雨中,376万名党员、18.8万个基层党组织,“吊瓶”书记、“双拐”书记、“烂脚”书记,与群众苦在一起、干在一起、融在一起。今年伊始新一轮疫情突袭中原,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在坚守中彰显一肩担当、在“硬刚”中践行“一句誓言、一生作答”,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

  常办常新,使命在笃行不怠中升华。

  春节后,我省第一时间发布了2022年10件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其中4个“老面孔”、6个“新成员”。无论清单如何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出发点不会变,让人民满意、用实绩说话的标准不会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承诺不会变。

  人民至上,宗旨在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中深化。

  省委书记楼阳生带头领办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全省党员干部作出示范,带动各地领导班子成员纷纷领办重点民生实事。组织“察民情访民意”调研,深入基层一线解决急难愁盼,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用干部“辛苦指数”换来大家“幸福指数”。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南的张玉滚、宋舒娟等百余名普通中国人,手递手传递着五星红旗,画面无声却令人震撼。

  那一刻,我们深深感受到人民是不竭的力量源泉。面对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你准备好了吗?

  作答“兰考之问”,必须深悟“窑洞之问”。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当年发生在延安窑洞里的那场对话。

  他深思熟虑地指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是坚持自我革命的应有之义。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强调:“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是丰富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

  能力体现作风,作风保障能力。不作为、乱作为是能力不足,也是腐败问题,表现在形式主义,根子是官僚主义。

  基层负担不减、“文山会海”压顶,干部何以从“表哥表嫂”中解脱出来干实事?

  考核不精准、“指挥棒”乱挥,工作怎能找准参照系,有的放矢向前推?

  政务服务“肠梗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挡道,政商关系谈何“亲又清”?

  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表明,根治作风病无法一蹴而就,惟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才能跳出“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的怪圈,以硬朗作风、全新面貌取信于民。

  没有成绩也是问题,扛起担子“能为”。

  与其层层出题,不如人人答题,不当甩手掌柜,不耍花拳绣腿,不搞纸上谈兵,敏锐洞察果敢,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克服困难就是成绩,撸起袖子“敢为”。

  不怕啃“硬骨头”,何惧风狂雨骤,敢捧“烫手山芋”,做几回“热锅上的蚂蚁”,稳中求进、难中求成,破发展难题,补改革短板,强创新弱项,提治理效能。

  务实管用才是方法,开动脑筋“善为”。

  保持对知识的饥饿感,调准对规律的把握度,项目化、方案化、清单化,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抓总抓重抓要,得法得当得力。

  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注定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没有一个旁观者,我们都是局中人。

  不做繁文缛节的“加法”,多做减负松绑的“减法”,善做创新赋能的“乘法”,勇做清障破冰的“除法”,贯通起来,就是不断前行的“算法”。

  坚守理想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汇聚在一起,便是事业成功的底气。

  从觉醒年代到崛起时代,从黄土地上的那孔窑洞,到黄河之畔的那株泡桐,一以贯之的是百年大党永远在路上的执着追求。

  走上新的赶考之路,投身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你准备好了吗?

  万物竞生长的早春,代表委员们又将汇聚北京。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特殊年份召开的全国两会必将凝聚共识、激发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新晋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续写着他的“小麦情缘”。就像那一望无际的麦田,今天是绿油油的,明天就是一片丰收的金色。

  这里的变量是时间,是阳光雨露,更是人的坚持。

  真正决定河南发展命运的人,是你、是我,是在这片土地上奋斗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位党员干部。

  策划:董 林 刘雅鸣

  执笔:王大庆 刘 婵 刘 勰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