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某地麦田丰收在即资料图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洪波 摄影
报告原文
今年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各方面要共同努力,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中原熟,未必天下足,却保障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委员谈
建设高标准农田可提高相应投入标准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以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强了耕地保护和利用,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推动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表示。
不过,在调研中张改平也了解到,基层农业和自然资源部门均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亩均投资量过低、地方财政配套负担重、基层建设积极性不高、缺少后期管护投入机制。
在他看来,国家可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等因素,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投入标准提高到平原农区每亩3000元以上、丘陵及山区4000元以上,避免建设不达标、功能不到位、利用有困难。
此外,国家应综合考虑粮食主产区财政能力薄弱、基层负担重等情况,取消其省市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财政配套要求,并加大涉农资金在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力度,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重的粮食主产区倾斜,破解涉农资金投入与耕地资源禀赋不匹配的难题,努力打破“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怪圈。
同时,由中央财政定期拨付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期管护资金,将管护成效纳入县乡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范围,同步完善相应的奖惩配套措施,确保管护到位、利用到位。
代表谈
创建丹江口水源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发展特色产业
从2014年12月12日开始,丹江水库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南、河北4省市的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截至2022年2月21日,累计供水438.17亿立方米。
在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看来,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京津人民的“大水缸”,创建丹江口水源区(河南淅川)绿色发展示范区,非常必要,势在必行。
张河村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东侧6公里,南水北调总干渠穿村而过。为了保证南水北调水质,张河村有山不开采、有水不养鱼。
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后,张家祥最终确定大力发展对水质没有污染,树能保水土、花能观赏、果能卖钱的软籽石榴,并实现了一地生“三金”。
张家祥说,村里的土地流转给企业,一亩地的租金是800块钱,这是第一金;土地流转后施行返租倒包,老百姓去公司、企业务工,原则上是一个劳动力承包40亩地,一亩地一年给他720块钱的劳务费,这是第二金;为了提高返租倒包农户的管理积极性,1斤商品果给老百姓提取1块钱,收1500斤就给1500块钱,这是第三金。
他还建议,可以成立丹江口水库水上综合执法机构,统一组织、统筹协调库区综合监管执法,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
河粉儿“透明雨”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早已告别了温饱不能完全保证的时代,米袋子充实了起来,菜篮子丰盛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