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4日,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主题为“航天点亮梦想”。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2022年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中国航天经过60余年的探索发展,在问鼎苍穹的道路上一次次飞跃,不断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2022年“中国航天日”主题宣传片预告片,来源:国家航天局)
中国航天日为何是4月24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逐梦太空不断取得新进展
“祝融”探火,在遥远的火星留下了属于中国的印迹;“羲和”逐日,实现了中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天和”遨游星辰,把家园拓展至浩瀚星空;神舟十二号、十三号乘组圆满完成飞行任务……过去一年,中国航天逐梦太空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深空探测领域: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迹。
在载人航天领域:自2020年以来,我国成功实施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共6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任务目标。
在农村及边远地区,通信卫星为1.4亿多户家庭开通直播电视,提供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农村电商等服务;在大众出行、智慧物流、远洋运输、精准农业等领域,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为物资运输、人员流动提供精准定位导航;面对多样化需求,遥感卫星影像累计分发超亿景……
太空建站、小行星探测……中国航天不断拓展新征程
2022年,中国航天依旧“忙碌”。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任务;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行星际探测不断拓展新征程。未来还将陆续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开展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其中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并正在论证构建环月球通信导航卫星星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今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乘组也是由三名航天员组成,他们将在轨驻留6个月时间;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从无到有、自力更生,我国航天事业逐步掌握了进入太空的能力,但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差距。
那些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
(图片源于网络)
杨利伟
2003年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杨利伟的“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中国三次飞上太空的航天员
(图片源于网络)
聂海胜、景海鹏
2005年10月、2013年6月、2021年6月,航天员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三次载人飞行任务。
2008年9月、2012年6月、2016年10月,航天员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七号”“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三次载人飞行任务。
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图片源于网络)
翟志刚
2008年9月,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搭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在队友的密切配合下,翟志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茫茫太空,他手持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全球亿万观众挥手示意。
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图片源于网络)
刘洋
2012年3月,刘洋入选“神舟九号”乘组,是我国首位女航天员,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的管理。
首次在太空“开飞船”的中国航天员
(图片源于网络)
刘旺
2012年6月22日,在“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正常飞行状态下,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姿态控制手柄,对组合体飞行姿态进行控制试验。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空间实施对飞行器的姿态控制,航天员“开飞船”试验取得成功。
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
(图片源于网络)
王亚平
2013年4月,王亚平入选“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她的任务是,身处浩瀚太空,向我国的青少年开展太空授课和科普教育活动,是我国首位太空教师。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王亚平入选“神舟十三号”乘组,踏上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成为中国空间站第二批航天员和首位女航天员。
首批进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图片源于网络)
汤洪波、聂海胜、刘伯明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这是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成为首批进驻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那些你不知道的航天小知识
如何在太空吃饭与睡觉
太空中如何吃饭
在太空里一般来讲,各种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定好了的。从食品柜里拿出食品后,要把装食品的复合塑料膜袋剪开一个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进口袋里叉着往嘴里送。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处飘飞,影响宇航员或设备的正常工作,这种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装,制成与口大小相近的方块、长方块或小球状的食品,吃时不必再切开。如果宇航员要喝水,吃汤、羹、汁、果酱时,直接从塑料口袋或牙膏状的软铝管里,一点一点往嘴里挤就可以了。
随着各项技术的提升,中国人已经成功将“吃”的天赋发挥到外太空,为宇航员们准备的太空餐也非常丰富,多达100多种,包括粳米粥、椰蓉面包、什锦炒饭、紫菜蛋花汤等等。
太空中如何睡觉
宇航员在太空中睡“糊涂觉”,其表现一是“黑白不分”,二是“睡姿奇异”。
“黑白不分”,是说宇航员在天上绕地球航行,太空日出日落由航天器绕地球一圈的时间而定。有时24小时内日出日落交替许多次,宇航员无法遵循地球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只好机械地按钟点安排工作和睡觉。
“睡姿奇异”,是说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找不到“躺”的感觉。到了失重的环境里,人们失去了“上”“下”的参照坐标,因此,睡觉也就没有了“平躺”一说。为了获得安全感,宇航员一般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固定在墙壁上的睡袋里,睡袋拉紧后能给人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人消除恐慌感。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条件
1、纬度条件
纬度低,线速度大,航天器的初始速度大,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2、气候条件
气候干燥,降水少,多晴朗天气,空气能见度高
3、地形条件
开阔平坦,相对周围地区地势较高
4、交通条件
交通便利,便于仪器和设备的运输
5、安全条件
人口稀少,以保证安全
人造卫星的分类
人造卫星按照功能或应用分类:科学卫星、通信卫星、军事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星际卫星。
1、科学卫星
送入太空轨道,进行大气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实验或测试的卫星,如中华卫星一号、哈伯等。
2、通信卫星
做为电讯中继站的卫星,如:亚卫一号。
3、军事卫星
做为军事照相、侦察之用的卫星。
4、气象卫星
摄取云层图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卫星。
5、资源卫星
摄取地表或深层组成之图像,做为地球资源探勘之用的卫星。
6、星际卫星
可航行至其它行星进行探测照相之卫星,一般称之为“行星探测器”,如先锋号、火星号、探路者号等。
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军视网、中国青年报等
整理: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