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较好的《西园雅集》
西园雅集图局部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王耀成 文图
在驻马店市博物馆,一套三十六扇屏风静静地伫立在专设的展厅里。这套因《国宝档案》失而复得的清初宋祖法荣寿序三十六扇屏有着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说它超高规格、世上罕见、屏风顶流?又凭什么能成为驻马店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4月21日,记者随文博馆员谢晋一,走进驻马店市博物馆,了解这套国宝背后的点点滴滴。
一次稀有祝寿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天的一天,清代兵部尚书、首位汉人宰相洪承畴和户部尚书、太子老师黄景昉带领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地来到豫南新蔡县古吕镇,为宋老先生祝寿。他们带来的寿礼更是稀世罕见。那是一套三组共36扇屏风,上刻荣寿序两篇,分别是洪承畴和黄景昉顿首拜撰,雅集款彩画三幅,分别是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所画《西园雅集》、临摹画《兰亭修禊图》,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所临画《兰亭修禊图》。在只有皇帝享受12扇屏风的帝王社会,宋祖法独享36扇屏。
教育家宋祖法
《新蔡史志》显示,宋祖法(1596年-1678年),河南新蔡人,明崇祯七年中进士。从县令升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明亡后,他回乡隐居。
清顺治十一年,宋祖法终于奉诏出山,授任泾州刺史。顺治十七年(1660年),出任福建学政,掌一省教育。短短一年时间,宋祖法为福建培养选拔出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扭转了与中原教育有天壤之别的局面,这个巨变让清政府大为震惊。才有了两位清朝大臣,代表皇帝,专门制作了这套寿屏,送给退休赋闲在老家新蔡城关的教育家宋祖法。
超规格世罕见
古代屏风作为可以折叠的围屏,一般有四、六、八、十二片单扇屏配置连成,一组12扇的屏风,是帝王将相的专用陈设,多置于正殿(室)主座之后,衬托主人地位的威仪与尊贵。不经皇帝授权允许,是不能私造皇室用品规格屏风的。这套三十六扇屏在清朝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更是顺治皇帝满汉融合政策的巅峰之作。
那么,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谢晋一介绍,在入关以前,为了获得明代汉族官僚和地主的支持,清朝统治者就开始拉拢明代官员。入关后,就开始提倡“满汉一体”,对于明代的宗室、官僚明确规定:“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并正式实行了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宋祖法、黄景昉与洪承畴皆为降服之臣,成为清统治后第一批入朝任职的明朝官员,他们所倡导的尊儒重教提议深受顺治皇帝的重视,也就出现了送大组屏风和众多官员贺寿的破格活动,成为清初满汉融合政策的缩影,也是尊儒重教的一大举措。
可以想象,宋祖法老先生的寿诞之日是多么壮观啊,一个成功的教育家,其荣耀不亚于王侯将相。三十六扇屏是超规格的存在,这也是祝寿的场面结束后,宋祖法为什么不敢放在自己家里,而是把寿屏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宋家祠堂里的原因。
成为镇馆之宝
后来,这套屏风流落民间,被上海的收藏大家卫梦强先生高价收购。多年前,央视《国宝档案》分上下两集详细报道了这套屏风,当时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多年关注该屏风下落的驻马店市博物馆首任馆长、文物专家谢辰获悉消息后,立即动身前往上海,和卫梦强先生真情商讨。“我当时和爸爸一块儿去的上海。最终,卫梦强先生委托他的律师作出决定,把这36扇屏风无偿捐献给驻马店市博物馆,让其荣归故里。”谢晋一说,卫梦强先生很多年前,从山西艰辛购得这36扇屏风,多年后,有人愿意出2亿元从他手里买走,他都不为所动,却以捐献的形式,让这套国宝荣归故里,非常令人佩服。
2015年5月23日,清初宋祖法寿屏历经多年漂泊和坎坷后,由上海收藏家卫梦强捐献给驻马店市博物馆。“屏风,最高的技艺在明末清初,最好的师傅和匠人都在南方。据专家考证,这套清初宋祖法荣寿序三十六扇屏,在中国屏风史上,无论从雕工、画艺,还是材质,都是顶尖级别的,它也代表中国各地馆藏文物当中屏风的一个顶尖水平,是驻马店市博物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谢晋一介绍。
还原完整样貌
遗憾的是,谢辰馆长在几年前,不幸突然离世。谢晋一继承父亲遗志,整理编著出《清初宋祖法荣寿序》一书,研究这套屏风在制作工艺、镌刻、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价值和创新,研究复杂画面纹饰,丰富题记内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探讨梳理古代屏风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对黄景昉撰写的荣寿序文、洪承畴撰写的荣寿序文、《西园雅集图记》进行考证释读……
谢晋一说,这套三组大寿屏分为两幅荣寿序和三幅款彩,其中一幅是《西园雅集》,另外两幅是《兰亭修禊图》,是用不同的匠人、不同的画师来作画的,气势磅礴,刻工细腻,情节生动,布局合理又掩映多姿,可谓是屏风中的皇皇巨制。
保存最好的是《西园雅集》,因为当时运输和保管之时,它被放在这组屏风的上面了。另外两幅在下面,损毁得有些严重。现在,驻马店市博物馆已经和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进行合作,争取尽快把这36扇屏风修复。目前,36扇中的3扇已经在修复,其中的一扇已修复完成,另外两扇还在省考古研究院,正在修复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可以看到这套屏风一个完整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