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

2022年04月30日08:4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史红斌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一直以来,文化在政治统治、经济发展、社会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化治理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先行先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繁荣农村文化,推进乡村振兴。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未能在乡村中完全得到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度、知晓率较低,还有一少部分村民甚至从未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缺失,不仅攸关为村民提供精神激励和道德滋养,还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今,乡村传统文化转型、核心价值观缺失等问题的愈加凸显,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在乡村,将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为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认知认同实践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关系、乡俗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自我认同和主动接受的关系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过程,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注入新文化元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加速了社会人口流动,农村人口进行自主性人口迁移,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中间包含了大量的大中专学生和乡村“能人”,留守在乡村的主要是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老人、妇女、小孩等群体。乡村本就缺乏人才,人口移动更是加剧人才匮乏,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针对乡村人才匮乏的现实,应该尝试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吸引和鼓励乡村精英回归乡村,外出的乡村精英长时间受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熏陶,他们有了新思想、新视野和新技术,回归后能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理念、新元素和新工具,必将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动能。另一方面,对长期留守在乡村的村民,充分发挥当地政府调配公共资源与社会团体、学校、媒体特有的优势,探索出切合实际的宣贯模式,有效提高乡村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激活传统文化魅力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中国5000多年的农耕社会创造了极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是当代中国农村赖以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源宝库。乡村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如:自强不息、孝老爱亲、邻里和睦、耕读传家等,充分挖掘、继承、弘扬这些优秀精神文化资源,对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价值体系、道德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乡村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行为文化资源,如: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娱乐等,这些行为文化资源是乡村社会“文化传统、地方知识与道德精神的凝聚”,是乡村民众抚慰精神、放松身体、交流感情的方式,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优秀行为文化资源以新的意义和新的形式,可以促进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丰富乡村人民文化生活。乡村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制度文化资源,如:传统习俗、乡约村规、乡贤传统等,它们作为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有利于重建乡村社会秩序,有利于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发挥公共文化作用

  乡村公共文化由乡村的社会生产、历史文化、民俗民风、自然环境等长期影响下形成,与乡村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高度相关。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村民文化素质,有利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有利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区结合当地文化的特性,积极探索,出台系列相关政策支持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当前各地有条件的乡村,都在深挖村庄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特有公共文化资源,围绕“公共文化+”理念做文章,如“公共文化+美学”“公共文化+艺术”“公共文化+科技”等,将历史沉淀的公共文化元素激发出来,赋予新的力量,为乡村公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加强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而且还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进而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程,由此将开启另一种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