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 正青春丨走近青年中医

2022年05月03日09:3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编者按

  传承发展中医药,青年中医人使命在肩。他们朝气蓬勃,潜力无限;他们在通往优秀医生的成长路上披荆斩棘,渐成群星闪耀之势。

  在“五一”劳动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近一批青年中医人,听他们讲述自己与中医药结缘的故事,发掘他们的“绝招”和“闪光点”。


  千方在胸的“流量”担当

  “我的目标是推动全民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热爱中医,让传统中医药文化真正深入人心。”

  河南日报记者 曹萍

  俗话说“中医越老越吃香”,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80后”中医师臧云彩却是个例外。他虽然刚40出头,“粉丝”却很多,是青年中医界有实力的“流量”担当。

  每次坐诊,在臧云彩的诊室门口,病人早早就排起了长队。“我等了快一个月才挂上号。”“臧大夫每次开的药没几样、也不贵,但效果很好。”病人候诊时相互聊了起来,其间夹杂着各地口音。

  找臧云彩看病的人不仅来自河南,疫情之前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一上午得看六七十人,一年门诊近2万人次,很多患者都成了老熟人。”4月29日,臧云彩笑着说。

  让病人信赖一位年轻人并不容易,臧云彩的“火热”背后是坚持20多年对中医经典的潜心钻研,是跟随多位名师博采众长后的厚积薄发。

  臧云彩在读高中时与中医结缘,高考时如愿进入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在学校,他被戏称为“背书疯子”。“当时除了上课就是背诵经典,只有熟读会背才能更好地理解应用。”臧云彩说。如今,《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他都倒背如流,肚子里更是装了1000多个药方。

  大学期间,臧云彩开始跟随国医大师张磊学习。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考研或是找工作,而是选择继续跟师学习。张磊出诊时,他就坐在旁边写病历,一写就是三年;后来,他还曾一个人跑到山西,跟着中医名家李可学习,在县城的小宾馆住了三个月。

  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积累,让臧云彩对各类病症的把握愈加老到。从上学时给家人、朋友开药,到后来总有熟人介绍病人来,再到坐诊后的一号难求,臧云彩的医术随着口口相传而声名远播。

  除了看病,臧云彩还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任教,在当年自己学习的地方带着更年轻的孩子们探索中医。

  在臧云彩看来,传播中医文化,阵地不仅仅是在中医院校,更应该面向全社会。他编辑整理了《仲景方歌方症速记手册》,还在整理一系列的中医及中华传统经典读物诵读本。

  “下半辈子除了给更多病人看好病,我的目标是推动全民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热爱中医,让传统中医药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传承中医药文化,臧云彩自觉任重而道远。

  扎根山坳的酒大夫

  “总要有人来到基层、改变基层。我要扎根在这里,发扬中医药文化,用中医药守护人民的健康。”

  河南日报记者 曹萍

  济源大峪镇四面环山,风景怡人。在这个山坳里的小镇上,人们生病了都爱找一位酒大夫。这位镇里人都熟悉的酒大夫并不是个老医生,而是镇卫生院的年轻中医师酒瑞娟。

  酒瑞娟来到大峪镇卫生院快3年了,如今已在这里独当一面。然而,回想起刚到这里时的情景,酒瑞娟自己都忍不住哑然失笑。

  酒瑞娟是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后,又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了3年的规培。2019年6月,她如约来到了大峪镇卫生院。

  “我到卫生院以后就开设了中医门诊,开始时经常有病人推门一看,就问我‘丫头,医生去哪儿了,啥时候回来’,或者一看我以为医生不在转身就走了。”4月27日,酒瑞娟笑着告诉记者。深造5年、在大医院培训了3年,酒瑞娟本想来大展拳脚的,没想到被泼了一盆冷水。

  门诊上人少,她就在住院病人身上下功夫。每天早上,她跟着主任们查房以后,会自己再单独查一遍,给一些适合中医治疗的病人开一些中药。

  有一位疝气术后的病人,疼痛难忍,各级医生都没有很好的办法。酒瑞娟就给他开了些中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喝了几服,效果很好,很快就出院回家了。

  突破口就此打开,很多住院病人都喝上了酒瑞娟的中药,疗效很好;门诊上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慢慢地,小镇上的人都知道了,卫生院有个酒大夫看病可好。

  酒瑞娟来之前,大峪镇卫生院只有中医康复科,有两个医生,中医药收入每年只有10万元左右。酒瑞娟来了一年,中医药收入就翻了3倍,中医成为镇卫生院的新招牌。“看到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中医、信任中医,能用自己的所学为乡亲们做些实事,非常开心。”酒瑞娟越干越有劲。

  酒瑞娟从小在城里长大,在设施先进的大医院学习;这个山里的小医院,却只有一栋楼,分给她的宿舍里也什么都没有。然而,她想到的不是逃离,而是要改变这里。

  如今,酒瑞娟已经爱上了这个山里的小镇,爱上了这里的工作。“总要有人来到基层、改变基层。我要扎根在这里,发扬中医药文化,用中医药守护人民的健康。”酒瑞娟说。

  情系中草药的00后

  “我会继续留在中草药行业深耕,让中草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中药的神奇所在!”

  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平时在药房里打磨药材、帮忙煎制中药,抓药、取药……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但是特别有收获。”4月29日,记者在南阳某医药公司见到了正在实习的王怡,她活泼、阳光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王怡是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中药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谈到当初选择中药学的初衷,她侃侃而谈:“父母一直从事大健康行业,我从小就耳濡目染,高考报志愿时我坚定地选择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药学专业。”

  “日里忙闲五味绝,寸草丹滴遍尝尽”,这句话所指的正是中药师。王怡说,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为了让同学们更有体验感,大一时老师曾带领大家到湖边寻找中药材。记得有次王怡误将一种野草认为“冬虫夏草”,当她兴致勃勃拿给老师求证时,老师却笑着说:“这只是一种类似冬虫夏草的野草,常见于农田以及荒草中……”这给王怡不少的触动,她深深感觉自己的认知能力还不够,需要更加勤奋刻苦学习,掌握扎实本领,才不会“闹笑话”。

  在中药鉴定课堂上,王怡通过利用形、色、味,学会了如何辨别中草药的品种与质量。在中药炮制课堂上,她学习利用加热、炒制、煅制等方法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正是因为对中草药的浓厚兴趣,这些看似枯燥的知识,我学起来游刃有余,并成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说到荣誉,王怡的眸子里散发着光芒。

  大学这三年,对王怡来讲是极为充实的三年。身为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的她,荣获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主持人大赛银话筒奖和最具人气奖。2021年9月,她还被评为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

  转眼到了大三实习时间,王怡为继续学习研究中药,选择了在中药房实习,跟随药房主任和其他老师学习更多的中草药知识,向自己的目标努力靠近。即将毕业的她,早已有了自己的规划:“我会继续留在中草药行业深耕,让中草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医中药的神奇所在!”

  海外“圈粉”的针灸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中医针灸的传统精粹留下来,是援赞医疗队历届中医人不断传承的一项重要工作。”

  河南日报记者 李倩

  启程前往赞比亚的那一刻,豁银成就暗下决心,要接过援赞中医前辈们的接力棒,用古老的中医针灸在非洲大地上救治更多生命。

  豁银成是开封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2020年11月,他作为第22批中国援赞医疗队队员,前往赞比亚进行为期15个月的医疗援助工作。

  赞比亚地处非洲中南部高原,医疗资源短缺、医疗条件差,“老百姓缺医少药、贫病交加”是豁银成初到赞比亚时的第一感受。让他意外的是,针灸治疗在当地却有一定的接受度,并被列入赞比亚医保报销目录,这得益于一批批援赞医疗队的中医人,他们的不懈努力,给许许多多的当地人解除了病痛。

  豁银成工作的地方是利维·姆瓦纳瓦萨大学教学医院,这是一所由中国政府援建的医院,也是中赞友谊和中赞卫生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作为全队唯一的中医专业医生,豁银成主要收治疼痛、中风、面瘫等患者。在当地,这些病症除手术或口服药外,并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针灸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豁银成记得很清楚,在利维医院的康复大厅,他接诊的第一名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康复后,激动地说:“针灸很神奇,我太幸运了,又能重新工作了!”很快,医院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针灸室。

  一年多来,豁银成先后为300多名赞比亚患者解除了病痛,针灸室也从最初的一间扩大到三间。他手中的根根银针,在中非高原上续写着中赞人民的友谊篇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中医针灸的传统精粹留下来,是援赞医疗队历届中医人不断传承的一项重要工作。”豁银成说,经过多次引导,他终于在助手中培养出一名地道的赞比亚兼职针灸医生,“随着不断实践,他一定能用针灸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作为一名参与援外医疗的青年中医人,豁银成坦言自己很幸运,“我愿化作一粒砂子,为构建中赞友谊桥梁贡献绵薄之力。”

  从不厌烦的“邻居医生”

  “一个医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来自于患者的认可和信赖,我就是那个可以被随时打扰的‘邻居医生’。”

  河南日报记者 李倩

  许家艳的假期总是比工作日还忙。这个“五一”假期,除了坚持在门诊值班外,他又忙着利用休息时间给小区邻居义诊。说起义诊这事儿,他已坚持5年了,还被社区群众亲切称为“中国好邻居”。

  “许医生,孩子过敏性鼻炎又犯了,这会儿鼻子堵得睡不成觉……”4月30日晚上10点多,收到小区一邻居发来的信息,许家艳便和邻居约好在楼栋大厅给孩子瞧瞧。

  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但许家艳笑呵呵告诉记者:“永远被打扰,从来不厌烦。”支撑他坚持义诊的动力,来自于执着的信念:爱中医如生命,视患者如亲朋;以弘扬中医为天职,以患者康复为乐事。

  硕士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许家艳,5年前还是郑州市中医院的一名急诊医生,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给小区居民义诊。

  “急诊的工作强度本就很大,再舍弃休息时间去义诊,很辛苦,还担风险……”面对同行的好心劝告,许家艳却不改初衷。

  义诊时,他像唠家常一样普及健康知识;疫情防控期间,他常给不方便到医院的邻居带药;只要有患者找来,他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即便是刚下夜班,也依然有求必应。

  几年的义诊,许家艳收获了大群“粉丝”。一位老大爷感慨:“原以为他是个老中医,没想到是个为人谦和医术精湛的年轻人。”

  2019年,许家艳获得“郑州市中医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从急诊科医生转岗到门诊医生。他坚持周日门诊,还在建立的16个患者微信群里答疑解惑,工作量常常是其他人的好几倍。但许家艳却乐此不疲:“国家对中医越来越重视,老百姓对中医越来越认可,让我这一腔热血有了用武之地,满怀感恩和热爱享受工作。”

  对于义诊这件事,许家艳说自己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一个医生的成就感和价值感来自于患者的认可和信赖,我就是那个可以被随时打扰的‘邻居医生’。”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