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考察调研南阳这一年丨中华瑰宝焕新彩

2022年05月12日07:54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医圣祠2.jpg

  【视频】

  【足迹】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就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调研。他首先来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他强调,要做好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

  【总书记曾和我面对面】

  “当好仲景文化的守望者”

  讲述人:刘海燕 张仲景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去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调研,这也是总书记南阳之行的首站。作为身处“中医祖庭”的一名文化“守望者”,能够向总书记面对面汇报中医药工作,我既感到莫大的光荣,又觉得责任重大。

  在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总书记和我们多次交流对话。总书记的知识十分渊博,精通中医医理和中医药哲学观,他对中医药的历史贡献如数家珍,对张仲景医学思想和仲景经方抗疫相当了解,让南阳中医人深受鼓舞。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总书记嘱托我们,要创作更多更好的仲景文化作品,把仲景精神传播好、弘扬好、继承好。

  使命在肩,砥砺奋进。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南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提出高水平打造“两地一都”的目标。

  医圣祠文化园建设也迈入了快车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该项目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今年5月12日,医圣祠文化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张仲景博物院主体建筑将顺利封顶,与医圣祠原有建筑接续而成新的中轴线。

  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文物局的古建专家“把脉开方”,力争把园区建成百年精品。今年下半年,园区一期项目所有主体建筑要全部封顶;计划在2023年5月12日实现一区文化传承区开园,确保2023年12月底二区服务文贸区顺利开园。

  医圣祠文化园建成后,将融祠、院、园于一体,成为南阳中医药强市“两地一都”建设的支撑性、标志性工程。园区将聚焦“仲景、中医、文化”三大关键要素传承中医药文化,打造“全球中医圣地、世界中医之窗、世界中医药文化地标”。

  不负韶华、奋楫前行。医圣祠全体人员和文化园建设者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本职岗位上用实干践行初心,为健康中国和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南阳中医力量。(记者 孟向东 司马连竹 整理)

  “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奋力前行”

  讲述人:杨磊 仲景文化学者

  去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医圣祠调研,我全程介绍,一路陪同。一年后的今天,回忆当时的场景,仍然感觉历历在目。

  在近一个小时介绍交流过程中,很多细节都难以忘怀。我记得在入口的照壁前,首先为总书记介绍《医圣张仲景传》和两侧楹联。

  总书记认真观看照壁上的内容。当我念到楹联中的“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时,他说:这是指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开创的中医学说核心思想,总书记对中医药文化知识十分熟稔,对张仲景医术精髓也有着深刻认识。

  随后,总书记一边前行,一边听取对道路两侧“中华十大名医”塑像的介绍。他一听到这些中医先哲的名字,马上就说出了他们的医书名著,信手拈来、十分自然。

  进入大殿前的过殿,总书记看到一侧屋梁上悬挂着“饺子始祖”的匾额,饶有兴致地询问。我就介绍了背后的故事: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时,为帮助百姓御寒、充饥,发明了饺子的原型“娇耳”。总书记听得十分认真,频频点头。

  在医圣祠大殿,两侧的墙壁上展示着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我介绍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清肺排毒汤”,就是来自《伤寒杂病论》记载的四个经方化合而成。总书记了解到是“小柴胡汤”等四个方剂后,很快就在木刻版上找到了相关记载之处。总书记随后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我当时在现场亲耳聆听,感触至深。

  在全情投入的介绍交流过程中,有一种感觉令我无比难忘:总书记虽然是第一次来到医圣祠,但他不只是在我们的介绍中去了解医圣祠,而是在引领着我们去重新认识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去重新审视张仲景作为万世医宗为百姓健康作出的重大贡献。

  一字一句为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

  更令我们中医人难忘的是,总书记关注中医药文化,重视中医药千百年来护佑生命健康、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的重大贡献。这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心,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弘扬仲景文化奋力前行。(记者 孟向东 司马连竹整理)

  “求大医之精工,为苍生之福祉”

  讲述人:江睿 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国药学院学生

  去年5月12日,我们学院“仲景文化社团”前往南阳医圣祠开展实践活动时,有幸与在医圣祠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总书记问我们在这里学到了什么,我回答说,我们在这里学到了仲景先师的医德和医术,我们平时会学习他的经方,经方在治疗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疫情防控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豪。

  总书记叮嘱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聆听了总书记对中医药文化精髓的真知灼见,让我更加坚定要深入学习研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更加坚定了我考研的信心和决心。

  在这一年中,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实习兼顾,不断巩固所学知识;每天雷打不动地学习6到8个小时,每当遇到学习瓶颈或者心态不稳时,我就会反复回想总书记的教诲,思考如何调整心态和学习方法,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我有时会与一起实习的同学互相勉励,还与带教老师聊天,深入了解医生的生活,平复自己的焦虑,调整学习节奏。

  去年12月底,我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我报考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这是我心仪的学校,我希望能够借助学校强大的师资及科研力量和丰富的中医古籍资源,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通过聆听老师们的讲解,对《伤寒论》有更深入的认知,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在学习的同时,我还将努力争取通过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医医生,求大医之精工,为苍生之福祉,不负总书记殷殷嘱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本报记者孟向东刁良梓整理)

  【相关新闻】

  中医圣地继往开来

  本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本报通讯员 崔松涛

  又逢五月,南阳一派激情洋溢。

  在城区仲景路上的医圣祠文化园施工现场,端庄大气的仿古建筑群落拔地而起,园区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火热的建设场景迸发出奋进活力。

  这一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医圣祠并作出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中医药大市南阳乘势而上、动作频频,医圣故里传承创新、好事连连。

  不负使命传承发展

  2021年7月19日,南阳市召开全市中医药发展大会,谋划部署中医药工作未来发展格局,正式开启建设中医药强市的新征程。

  这次大会还印发了《南阳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康养、贸易“八位一体”全面发展,并把相关重点工作正式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日程。

  以仲景文化为引领,南阳在推动仲景品牌提升上持续发力。

  2021年10月下旬,中国·南阳第十五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暨第九届仲景论坛在南阳成功举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建中在活动致辞中盛赞,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打造富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仲景文化将成为中医药事业全面振兴之路的旗帜。

  仲景之光,催发中医药振兴脚步疾行。

  2021年以来,新一届南阳市委、市政府围绕中医药事业、产业进行全方位布局,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工程实施:以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为目标全新定位发展;围绕中医药强市建设,谋划18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251.8亿元,重点推动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工程、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南阳市中医院新院区、医圣祠文化园“四大支撑”项目……

  不负嘱托守正创新

  塑造独具特色的仲景文化品牌,是南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

  今年5月12日,医圣祠文化园一期项目主体建筑——张仲景博物院主体建筑将封顶。

  在建的医圣祠文化园项目是我省重点项目,也是南阳中医药文化“三大工程”即仲景文化地标建设工程、仲景文化传播工程、仲景品牌提升工程的主要载体。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医药养、产学研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

  仲景美名千古流芳,中医圣地良机荟萃。

  从去年至今,一系列重大利好汇聚于此:医圣祠文化园被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予以重点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同意张仲景博物院加挂“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医圣馆”牌子;今年3月12日,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张仲景博物院列入第二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在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道路上,南阳气势如虹。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表示,南阳将不负关怀嘱托,奋力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强力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围绕打造“两地一都”擦亮金字招牌,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道路上扛大旗、走前列,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八位一体”全面发展,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夺目光辉。

  【专家点评】

  努力开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河南省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陈彦亮

  “豫地无闲草”。发展道地中药材,河南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河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北药”的南界、“南药”的北界。独特的自然禀赋造就了河南道地中药材的优异品质,形成了河南中药材的核心优势。河南有大宗道地中药材300多种,其中常用的有100多种。“四大怀药”、艾草、连翘等大宗品种以及牛至、夏枯草、百蕊草等特色品种产量均位列全国第一,部分特色品种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

  “不与农田抢地,不惧山高林密”。中药材多喜瘠薄耐干旱、抗逆性强,分布于丘陵山地荒坡,不与粮食争地且经济效益显著,我省发展中药材有气候、地理等天然优势,同时又不影响粮食生产。此外,河南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也为“讲好中药材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截至2021年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年产量190万吨、产值282亿元。95个道地中药材新品种通过省级鉴定,36个地理标志产品、57个绿色食品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带动就业500多万人,形成了以伏牛山产区、大别山产区、太行山产区、怀药产区和黄淮海平原产区五大优势产区为框架的发展格局。

  不过,从中药材生产大省走向中药材强省,我省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如良种供给能力亟待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有待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普遍偏低、龙头带动能力不足、新功能新业态开发滞后等。

  下一步,我省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项目,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升标准化种植和产地初加工水平、加大品牌培育和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持续开展人才培育和技术指导、引导综合开发和产业融合,积极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创新链、生态链、政策链有机耦合,全面提升中药材生产的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本报记者赵一帆整理)

  相关报道:

  总书记考察调研南阳这一年丨踔厉奋发谋新篇

  总书记考察调研南阳这一年丨艾草欣欣富万家

  总书记考察调研南阳这一年丨一树繁花香满城


编辑:谭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