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村民邹新曾一家三代。本报记者 王铮 摄
足迹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渠首附近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他走进利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资金建立起来的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实地察看猕猴桃长势,详细了解移民就业、增收情况。他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随后,习近平步行察看村容村貌,并到移民户邹新曾家中看望,同一家三代围坐在一起聊家常。
“俺村会越来越美好”
讲述人
邹会彦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村委会副主任
去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移民群众的牵挂,来到邹庄村。我家作为移民代表,荣幸接待了总书记来家里做客。
当时总书记先走进我家厨房,询问了用水、用气等生活方面的情况,我自豪地告诉总书记,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咱移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想吃啥就买啥。随后,总书记还拉开冰箱门看了看,一举一动都那么亲切。
从厨房出来,总书记来到我家客厅,坐在长条椅上和我们聊起来,询问我家的生活状况、家庭收入。看到墙上的奖状,总书记问我正在上高三的女儿邹子金有什么理想,想考哪个大学。看到桌子上的直播设备,总书记问是在搞直播吗,怎么样?我爱人接过话说:“刚开始,还可以,继续努力!”总书记还询问了我父母的身体状况,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很温暖。
总书记就要离开邹庄村的时候,看到乡亲们围过来,还发表了5分钟的讲话。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总书记说:“大家舍小家为大家,搬出来了。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你们。”听了总书记的话大家都很感动,觉得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穷窝,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离,有人思想上有点抵触情绪,刚搬来时有些老人一星期要回老家三四次。随着村庄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现在村民还会怀念老家,但更愿意住在新家。
我家这一年发生的变化也挺大的。女儿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我种了十几亩小麦,还跟其他几家联合成立了农副产品合作社,准备把乡亲们的农副产品打包销售出去。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全村人的努力下,俺村会越来越美好,村民的生活也会更红火更幸福。(本报记者孟向东刁良梓整理)
“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讲述人
邹子金南阳师范学院大一学生
去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我的家。习爷爷亲切地问起我和弟弟的高考志愿和理想,我脱口而出答道:“想当一名老师,想考南阳师范学院。”习爷爷非常和蔼可亲,他叮嘱我,不但要成才,还要成为栋梁之才。去年9月,我如愿考进南阳师范学院,立志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一年来,家乡在变化,丹江水库的水更清了,周围的山更绿了,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不讲条件、不计代价保水护水,用真情和奉献守护着一库清水。
一年来,我也在变化,我的学习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我在为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努力学习。
在这里,我加入了“青马社团”,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了“四个自信”,经常参加一些社团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水平。
在这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培养自己的胸怀、思维和能力。我担任了班干部,还多次参加志愿服务,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服务中成长,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
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学深品正的老师们,让我知道,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投身时代洪流、勇担时代重任,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我从小在渠首长大,有幸见证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和通水;也见证了新世纪以来,我们这个国家蒸蒸日上的发展。我们青年人注定要成为建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一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家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接过守护“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历史责任。(本报记者孟向东刁良梓整理)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
讲述人
凌行淅川县公安局驻邹庄村原第一书记
去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丹江绿色果蔬园基地下车,陪同人员向总书记介绍在场的人,当听到有驻村第一书记时,总书记当即问道:谁是第一书记?我答道:“报告总书记,我是淅川县公安局驻邹庄村第一书记凌行。”随后,我一边走一边向总书记汇报:“这是邹庄村的农业产业基地,是我们利用移民村产业发展资金撬动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建成的一个集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基地。目前销路不愁,大货车来地头拉货,每亩收入小万把块钱。”总书记高兴地点头。
我做梦也没想到,作为最基层的第一书记,竟然能跟总书记面对面说话,总书记心系基层的情怀感人肺腑,让我激动不已。
在总书记的激励下,这一年确实是邹庄变化最大的一年。淅川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大邹庄”的发展布局,以邹庄村为核心,联动下孔、孔北等4个村,按照“产业一体化、路网互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互通互享、乡风文明共塑”的目标,一体谋划,抱团发展,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在产业发展上,我们建设了草莓科技种植园1235亩、高标准粮田智慧农业1000亩,京都果园猕猴桃产业园300亩,藤编加工车间1座。
在村庄建设上,去年10月,县镇两级先后投资400万元对环村道路进行扩宽整修,并建设了600平方米的停车场,入村道路提升1.1公里,从硬件设施着手,满足群众的期盼。
为帮助移民致富,邹庄村成立了淅川县掘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引领+龙头带动+群众参与+集体经营”的运营模式,发展草莓、苕尖等特色产业,村民入股分红,生活水平逐步改善。
下一步,大邹庄还要策划红色游、研学游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引领旅游业实现大发展。(本报记者孟向东刁良梓整理)
相关新闻
“移居”变宜居
□本报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转眼十年过去了,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清丰岭村这个移民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住上了新楼房,生产生活方便了,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搬迁前的4200元增长到19500元。”村支书穆定柱说起如今的好日子赞不绝口。
清丰岭村于2011年6月19日从淅川县大石桥乡搬迁至宛城区红泥湾镇,整合使用南水北调移民村产业发展资金、后期扶持资金1092万元,建成食品加工产业园2座,冷库1座,光伏电站1座,标准化猪舍20座,标准温室大棚12座,吸纳180名移民就近务工,月收入两三千元。2021年清丰岭村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让父老乡亲们开心不已。
在南阳,尽享幸福生活的移民并不在少数。为持续推进美好移民村建设,为移民村振兴注入动力、增强活力,南阳打出创新组合拳,主要通过整合移民安置结余资金、后期扶持资金、各类支农惠农和乡村振兴资金,吸引社会投资,形成政策合力,确保建设实效。目前,全市19个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共整合使用各类资金7383万元,除用于改善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外,还分别在各村建成19个经营性资产项目,实现移民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去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南阳市南水北调工程运保中心(市移民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兴华表示,南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殷殷嘱托,把服务南水北调“国字号”工程、维护移民稳定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实施“强村富民”战略,加大移民后续帮扶力度,促进移民安稳发展致富,推动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
西峡县双龙镇14个行政村,有散居移民314人。为带动移民共同发展,2019年该县在双龙镇工业园区集中投入270万元,建设水库移民农产品加工厂,每年为移民分红13.5万元,移民人均增收430元。
这只是南阳由分散使用资金向集中使用资金转变,提高移民资金使用效益的一个缩影。南阳把西峡县作为试点,打破移民村整体投资限制,以分散移民所在的单个或几个乡镇为实施单元,捆绑资金,整合资源,在区位优势、发展态势、吸纳能力较为突出的工业园区,采取跨村联乡共建、扶持资产折股量化等形式,建设经营性资产项目,其产权及收益归覆盖范围内分散移民所有。截至目前,该县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移民人口3033人,涉及16个乡镇167个村,已建产业项目7个,覆盖13个乡镇104个村1165人,移民年人均分红均超过400元。去年以来,西峡县集中使用资金建成产业项目1个,惠及丹水镇26个村350户803位移民。
如今在南阳,移民村美丽如画、产业兴旺、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南水北调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万元,有三分之一移民村收入已经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区平均水平,“后移民时代”的壮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专家点评
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刘刚
广大移民群众为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作出无私奉献,帮助他们持续发展生产、稳定增收致富,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省高度重视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帮扶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着力抓好各项帮扶政策的跟踪和落实。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民政等部门也结合各自职责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争取协调各项支农惠农资金,为移民集中安置和村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郑州、南阳、平顶山、新乡等相关省辖市,也通过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多方筹措发展资金,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开展移民生产技能培训,千方百计帮助移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确保移民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十余年的后期帮扶,相关政策的效应日益显现。移民村产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普遍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移民富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就业,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在新家园开启了自己的幸福新生活。特别是各地移民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强村富民”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等模式和做法,有力夯实了村庄集体经济基础,被相关部门高度评价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下一步,我省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移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实库区移民后续帮扶规划,着重围绕产业发展与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村庄功能提升与治理能力建设、劳动力就业与创业扶持等重点任务,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力度,持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通过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全面推进移民乡村振兴,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努力让移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行。(本报记者 刘晓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