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丨南阳宛城区:医圣故里焕新彩

2022年05月13日08:12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医圣祠正门外景。李栀子 摄

医圣祠文化园一期园区已现雏形。李栀子 摄

车间里,工人们正娴熟地生产艾产品。李栀子 摄

  前言

  恰逢其时,当不负韶华。

  去年以来,南阳市宛城区围绕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实现中心城区“起高峰”的奋斗目标,在知重前行、砥砺奋进的全新赛道奔跑冲刺,不断以“加速度”助推社会经济跨越发展。

  作为南阳中心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圣祠文化园建设加快推进,南阳新机场、白河中心港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宛城,宛城已经成为“中心”的中心、“枢纽”的枢纽,这势必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壮大发展。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宛城区是医圣祠所在地、仲景文化汇聚地,深入挖掘仲景文化内涵,叫响仲景文化品牌,是宛城的使命担当,也是重大历史机遇。

  当前,宛城全区上下感恩奋进、团结一心,不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中医药产业壮大发展,让仲景文化的“软实力”成为中心“隆起”的“硬支撑”,进一步推动宛城扩大开放、跨越崛起,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宛城力量。

  重现中医祖庭盛景建设副中心城市文化新地标

  温凉河与汉城河交汇的水岸西畔,坐落在南阳市宛城区仲景路上的医圣祠,作为全国唯一的张仲景墓祠纪念地,享有中医祖庭之誉。

  5月12日,笔者来到医圣祠,从门前拾级而上,穿过巍然耸立的汉风子母阙,一路行至主殿前,有着460多年树龄的凌霄花状若凤凰、展翅欲飞。更有苍柏、翠竹和药草分布其间,古朴的楼阁亭台与碑刻、匾额、楹联相映衬,一道构成仲景文化的“根魂神韵”。

  医圣祠坐北朝南,以红墙相围。墙外,医圣祠文化园建设正酣。

  在以医圣祠为依托的一期项目区域,汉代风格的主体建筑——张仲景博物馆已经封顶,形成了风格一致的“祠、墓、馆”新中轴线。

  不远的将来,恢复医圣祠历史盛景后的文化园,将更好地传承仲景文化的历史记忆,并打造更富有人文内涵的中医药文旅项目建设,为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南阳增添一座世界级文化地标。

  不负嘱托

  打造中医药文化高地

  仲景先师,泽被后世。以纪念张仲景而建的医圣祠,曾在明清时期位居古宛城“核心地段”,不但占地广,且在历史上留下诸多特色景观的记载,至今仍是南阳中心城区两大文化地标之一。

  医圣祠里,平均每天有上千名游客前来参观拜谒。每年正月十八张仲景诞辰纪念日能迎来5万多人。

  立足文化传承,打造全球中医圣地。作为南阳中医药强市战略“两地一都”的支撑性项目,建设医圣祠文化园是万众期盼、民心所向。

  医圣祠文化园建设启动后,被纳入省、市重点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项目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予以重点支持。去年7月,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发出高质量、高规格建设医圣祠文化园的动员令,市、区两级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按下了工程建设的“加速键”。

  宛城区作为医圣祠文化园项目所在地,承担着高质高效建设工程的重大责任。该区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周等国内顶尖专家组成团队,对文化园规划设计进行全面优化提升。

  张仲景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刘海燕告诉笔者,医圣祠文化园将聚焦“仲景、中医、文化”主题,打造传承仲景大爱精神、弘扬中医文化、引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龙头项目,凸显医圣祠的唯一性和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坐标价值,将成为南阳打造全国中医药文化高地的人文新地标。

  “医圣祠到了明清两代,经过了从民间到官方的修葺,形成了较大的祭祀规模,香火旺盛。到了民国建立前,医圣祠已经有祭田600亩,达到南阳民间祭祀的顶峰。”刘海燕说,提升后的医圣祠文化园规划方案充分尊重历史传承,将恢复史志中“三亭三拜、十八景致、天医九星、鹿鹤同春”的空间结构,不仅在建筑风貌上响应“地标”建筑的要求,更是在细节上还原明清医圣祠的文化记忆。

  隆起“高地”

  引领中医药文贸服务

  5月12日,高51米、空间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医圣祠文化园主体建筑——张仲景博物馆顺利封顶,呈现在世人面前。

  “博物馆顺利封顶标志着工程建设实现了重大进展。”医圣祠文化园项目总工程师董鹏说,现在,他们加班加点建设坐堂行医馆、纪念碑亭、连廊等中轴线主体建筑,“每天有1100人次轮班施工、60余台机械昼夜不停。”

  医圣祠文化园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涛介绍,按照优化提升后的建设规划,医圣祠文化园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总面积约689亩。根据功能布局,园区划分为两大部分,一区“文化传承区”为核心区,占地432亩,二区为“产业发展区”,目标是建成独具一格的全国性、世界级中医药文旅综合体。

  其中,“文化传承区”着重打造医圣祠人文景区,将兴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医圣馆、仲景书院、中医药(科普)体验馆、仲景国医馆、中医抗疫馆、中药标本馆、坐堂行医馆、朝圣广场、医圣山、医圣廊桥,恢复中轴线、医圣祠历史十八大景观等,与医圣祠形成完整的医圣文化传承脉络。

  “产业发展区”主要功能有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孵化、药企总部研发、文旅和文创融合、会议会展、医疗康养、艾产品交易、配套服务等。

  医圣祠文化园项目是南阳市重抓重推的民生项目。“项目建设充分体现了南阳市委、市政府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坚定决心。医圣文化园建成后,集馆、院、祠于一体,融文保展览、商贸观光、诊疗康养、科研创新等功能于一园,将真正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宛城区委书记袁钢表示,医圣祠文化园项目是全区重点项目的重中之重,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他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再次提高规划设计标准,突出“祠、馆、院”重点特色,全力保障工程进展节点。

  此外,依托仲景文化和医圣品牌,宛城正谋划实施“医圣药膳”“祭拜大典”和医疗康养、文旅文创等一系列中医药文化服务项目。

  杨涛告诉笔者,按照节点进度,今年年底,医圣祠文化园一期项目全部主体建筑将封顶,到2023年5月中旬实现开园,适时启动二期项目建设,力争明年年底开园运营。

  一树凌霄又繁花,汉风古韵承辉煌。

  在医圣故里南阳,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脉络越发清晰,打造“全球中医圣地”目标的信心越发坚定。以千古名胜医圣祠为核心,仲景的根与魂、人与脉在此汇聚,古老的宛城大地将隆起仲景文化、中医药产业相融合的新高地。

  叫响特色康养品牌打造中医药的“诗和远方”

  药香扑鼻的仲景经方养生药浴、随时可供饮用的中医养生茶、古色古香的中药讲堂室……走进“南阳市康养旅游基地”之一的龙湾温泉旅游度假区,游客很容易被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医元素吸引。

  在中医祖庭医圣祠所在地,中医药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阳宛城区,随着仲景文化的广为熟知,中医康养项目受到的关注愈发广泛。龙湾温泉度假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保林介绍,近两年,已有近1.7万人次的市外旅客慕名而来,到此体验中医康养项目,其独有的仲景配方养生汤料温泉使其成为市民温泉理疗的理想场所。

  龙湾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良好发展是南阳市宛城区强力推动中医康养产业的缩影。得医圣精神风尚,激活资源禀赋。近年来,当地依托仲景文化优势,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发展中医药康养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

  温肾补阳汤、健脾暖胃汤、温经活络汤、舒筋壮骨汤……在龙湾温泉的仲景经方养生汤泉区域,每个汤池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也有其独特的功效,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汤池,以达到康养的目的。因其多样化的选择和良好的舒适感,备受游客青睐。

  “说到经方养生汤泉,其实与中医中药浴有异曲同工之处,是传统中医外治疗法的精髓,它是用药液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药疗、水疗、热疗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龙湾温泉研学部主任张朋介绍。

  “将中医药文化,特别是南阳当地的仲景文化和康养产业相结合,一直是我们打造的重点。紧紧围绕以‘康’为主题,‘养’为特色,‘游’为纽带,结合南阳仲景文化特色,我们打造了打造出独有的仲景金方汤泉系列产品。”张保林表示。

  以仲景文化为核心,推动康养产业多元化发展。在宛城区,除了养生药浴,同样受人关注的,还有药膳产业的发展。很多来此游玩的客人都会选择品尝独具特色的养生药膳。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一直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辨证关系。“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已不乏以食疗药膳祛病强身的相关内容。

  千百年后,由张仲景所创,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的“祛寒娇耳汤”早已化身日常美食,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饺子。在南阳当地,黄花苗炖排骨、生姜羊肉汤等不少药膳食材经过不断改良,走上餐桌,成为人们心中的美味补品。

  “药膳既能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又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我们结合南阳各区现有资源,制定了富有南阳各地文化特色药膳。”张保林介绍,经过不断研发,目前景区已经推出20多例养生药膳菜品,深受游客赞赏。

  养生药膳被大众熟知的背后,是中医药文化衍生而来的广袤市场以及康养产业发展所迎来的黄金机遇。2021年年底,《南阳市打造“全球中医圣地、全国中医高地、全国中医药名都”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养老、医养结合、健康食品等,发展中医药食疗和药膳等健康产品,开发特色药膳产品、养生食品、药食两用配方饮片等功能食品。

  为进一步促进仲景文化产业发展,2月初,南阳市宛城区正式成立“仲景养生药膳”研发推广工作领导小组。当地将结合实际,力争通过“仲景药膳精品评选”“仲景药膳服务培训”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仲景养生药膳”文化品牌,一条以文化要素为核心的健康养生产业链已全面铺开。

  对于仲景养生药膳的前景,张保林极为看好,“养生药膳产业的拓展,既有助于守好中经文化的‘根’和‘魂’,也有利于进行市场化运作,打造成国内耳熟能详地方品牌仲景康养药膳食品链。”

  随着中医康养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当地,养生药浴、仲景堂、仲泰医圣堂、润九堂等品牌逐渐打响,中医药康养服务已得到群众普遍认可信赖。越来越多的游客随着药香,将目光汇聚宛城,到此尽享中医康养的“诗和远方”。

  做强“宛艾”品牌盘活“艾草”经济

  新鲜的艾叶经过晾晒、捣杵、去杂、烘焙等一系列工序,便制成了黄灿灿的艾绒。在位于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的承善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在用制作好的艾绒生产艾灸贴,工人王芳则在给制作好的产品包装上贴上数字条码。这个看似不相干的工序却有着大意义。“这个条码就是工人的工号,如果哪个产品不合格,根据条码就可以找到相关的生产工人。”王芳说。

  专业决定质量,质量决定品质。宛城区依托南阳优越的地理优势、深厚的中医底蕴、优质的艾草资源,以传承医圣中医文化为基础,以“宛艾”为载体,响应国家发展大健康事业的趋势,建立健全以艾草种植、生产加工、装备制造、灸疗服务、文旅康养、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为一体的艾草全产业链体系,不断打响“宛艾”产业名片,让“世界艾乡”的品牌越来越响。

  202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南阳,先后视察了医圣祠、南阳月季博览园和南阳艾草生产企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艾草企业,察看了生产车间和产品展示,并同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我们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和指导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下了定心丸,让我们对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一年多来,宛艾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外地客商来考察洽谈的络绎不绝,我们企业的订单也是源源不断,年产值比往年多很多。”谈起一年来的变化,承善堂负责人滔滔不绝地说道。

  在宛城区,像承善堂这样的艾草企业已达100多家,研发生产的产品包含了艾柱、艾条、艾灸贴、艾草牙膏、艾草香皂、艾草精油、艾草洗发水等400多种系列产品,其中艾草装备制造企业就有20多家,全国艾草机械装备90%出自宛城,艾草装备市场未来可期。

  “我们利用现有建设用地资源,高标准规划艾草加工园区、仓储区、物流区、艾草产品交易市场,采取兼并、挂靠、合股、合作等不同方式,把分散的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联合有紧有疏抱团发展的产业联盟。联盟对外以‘宛艾’名义统一拓展市场,统一品牌使用、统一营销策划,以‘连锁+加盟+互联网+金融资本’为主要工具搭建全国产品零售代理商加盟等平台服务企业生产,对内信息共享、品牌共享,以生产管理、质量评定、制定规则等方式规范企业行为、制定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宛城区农业科技专家陈增喜介绍,“下一步,我们计划发展到200家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艾草产品的销售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扩大销售渠道,年销售额将达到10亿元。”

  目前,宛城区艾草种植面积达到4万多亩,加工艾草产品的注册企业105家,从事艾草制品销售电商商户6500家,艾制品年出货量5万多吨,年出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80%,年产值占全国的25%,覆盖全国80%的艾制品市场,开发出5大系列、3800多个品种的艾制品,艾草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孟向东 司马连竹 吴双 史源远)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