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焦桐花开 幸福路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兰考实践

2022年05月20日09:33

来源:光明日报

  张庄村,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河南兰考84个风口中最大的那个就曾在这里。风沙、盐碱、内涝,被兰考人称之为“三害”。如今,曾经的风沙口已变成“金银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014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兰考作为联系点,赴张庄访贫问苦、指导脱贫。面对总书记嘱托和人民期盼,兰考县委县政府郑重作出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3年后,兰考在全国最早一批脱贫。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

  河南兰考,同时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2022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8周年纪念日。日前,本报记者与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深入兰考县,看当地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提质扩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过去有“三大宝”,如今又添“新三宝”

  从贫困户到小康户的“逆袭”,在张庄村村民闫春光看来,生活犹如坐过山车一般。

  闫春光说,在过去的张庄村,除了沙,还是沙。“听奶奶说,天天满脸沙,吃饭沙硌牙。有时风沙把门堵了,人只能从窗户爬出去。”

  前些年,闫春光是村里出名的贫困户。父母去世早,他靠着四处打工挣口饭吃。东拼西凑借来几万元养蛋鸡,结果一场禽流感,他赔得“毛都不剩”。

  上有80多岁的奶奶,下有俩孩子都需要照顾,这下又欠了一身债。“那时愁啊,觉得这辈子没啥指望了。”闫春光说。

在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举办的饺子宴上,老人乐开花。

  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张庄村考察调研,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之后,闫春光借着一系列好政策的东风,先后贷款10万元,建起蛋鸡养殖大棚,并从村里的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闫春光的“小目标”初步实现。

  “我能发家致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扶持。”闫春光说,在镇里、村里的支持下,他的蛋鸡场不仅渡过难关,而且持续扩大规模。如今,闫春光每年养鸡1万多只,纯收入20多万元,过上了富裕生活。

  闫春光没有止步,他不仅把手里的钱投下去租厂房、买设备,还从银行又贷出8万元,用古法加工芝麻油、花生油、红薯粉条等,并注册“春光牌”商标,制作的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闫春光做特产“生意”启发了村民们。特产销售成了张庄村人的又一条致富路。如今,张庄村遍布各类特产小店,南来北往的客人不仅买走了特产,也传播了口碑。

  “不能看扁这些小门面,一年就能赚十几万元。”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告诉调研组,张庄村村民的干劲在不断增长。

  张庄村布鞋手工坊的创办,让村里的中老年妇女有了额外收入。鞋厂负责买料、打底和销售,村中妇女只需要一根针即可上工。“从小跟着长辈在家纳鞋底,都以为这手艺该失传了,没想到现在还能变成活钱。”村民胡秀琴说。

  据调研组了解,张庄红薯、张庄香油、张庄花生糕、张庄老布鞋、张庄醋……这些往日的“土玩意”,正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兰考县葡萄架乡杜寨村的蜜瓜园。

  过去,泡桐、花生、大枣被称为兰考“三大宝”。如今,蜜瓜、红薯、花生成了兰考的“新三宝”。过去的“风沙口”变成了如今的“金银铺”:170余座蜜瓜大棚、千余亩绿化草木、数百亩红薯杂果、用工超200人的香菇产业、吸纳110余名妇女就业的“巧媳妇工程”……这些,正使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

  不仅固沙还能发家,泡桐奏出“致富曲”

  一袭红衣的李杨冠宇,双手轻弹古筝。在她身旁,是80多名轻抚古筝的学生,以及远近闻名的“焦桐”。

  李杨冠宇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2021年10月,她被派驻到兰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一名文艺宣讲师。在这里,她听到了许多关于焦裕禄的故事,感受到当地人对于“焦桐”的深厚感情,了解到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追求美好生活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骄人成绩。

  焦裕禄亲手种下的那棵“焦桐”,如今伟岸挺拔,激励着兰考的干部群众,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河南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前的“焦桐”朵朵绽放。

  而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兰考泡桐也从防风治沙的“救灾树”变成了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摇钱树”。

  20世纪80年代,一位上海的乐器师傅发现,成材后的兰考泡桐木质疏松适度、不易变形,板材透音性能好、共鸣度高,是“会呼吸的木材”。

  这一发现,让兰考原本不值钱的泡桐身价倍增。自此,泡桐树成了兰考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乐器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行走在古色古香的堌阳镇徐场村,但见街两侧古琴作坊林立,耳边不时传来民族乐器的弹奏声,恍若置身一卷古画。

  调研组发现,徐场村几乎每一个院子都“藏”着一处民族乐器加工作坊。2014年,通过金融贷款支持、申报省级特色旅游村、发展电商等,徐场村人迅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打造了“中国民族乐器村”。

  “作为乐器制作之乡,不会弹是一大缺陷。”今年54岁的徐场村支书徐顺海说,“原先村民只会做琴,做成了不知道琴好赖,现在家家户户不光能制琴,还会调音、会弹琴。”

  徐场村和乐器产业同步成长的既有乡村产业带头人、基层组织带头人,还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技术工人。如今,徐场村乐器产品链不断拉长,从乐器制作到乐器展示、销售、演艺、培训等,快速衍生成了全产业链条,徐场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4万元。

  如今的兰考,不光有“乐器村”,还有“蜜瓜村”;不光有“焦桐”牌,还有“中州”牌;不光有“音乐小镇”,还有“金融小镇”。从一棵树到一张琴,从一种精神到一条路子,从“联系点”到“示范点”,从产业振兴到全面振兴,从实现有效衔接到迈向共同富裕,兰考的生动实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样本模式。

  黄河滩区“三个一”,县域治理“三起来”

  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地处黄河东岸,村民雷欢胜过浮桥来到西岸滩区,不是管理自家的田地,而是做起了铲车手,挣起了工资。

  “以前我们自己种地,过河特别不方便,一年一亩地也就收入几百元。现在把地流转出去后,一年收入加流转费有八九万元,还是比较可以的。”和雷欢胜一样,不少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通过务工再获得一份工资收入。

  黄河滩区大规模连片土地吸引了当地龙头企业田园牧歌公司的目光。田园牧歌公司兰考项目负责人李楚说,“2019年,我们在兰考黄河滩区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主要用于养奶牛,是牛奶蛋白的主要饲料来源。兰考这边种了五万五千亩,2022年能完成种植面积近7万亩”。

  种植紫花苜蓿,不仅锁住了风沙,还改善了兰考黄河滩区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明显提高。目前,兰考县沿黄滩区优质草业带基本形成,带动全县1947户低收入群体增收。调研组了解到,正大集团、首农牧业等一批企业纷纷落户兰考。

  种好草,喂好牛,产好奶,创品牌。兰考县畜牧局局长张玉虎告诉调研组,兰考积极谋划种养加一体化草畜融合发展体系,全面推进绿色畜牧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三个一工程’,就是在黄河滩区种10万亩优质牧草,在滩外养殖奶牛,到2025年达10万头,形成成型的乳制品加工体系。”张玉虎说。

兰考县仪封镇毛古村的羊肚菌喜获丰收。

  近年来,兰考县围绕绿色产业、特色产业谋发展,构建鸡鸭牛羊驴畜牧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奶牛+肉羊”产业体系、壮大现代家居产业体系、依托泡桐资源持续壮大民族乐器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

  围绕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打造乡村产业生态,筑牢振兴根基。兰考县以“三链同构”、三产融合为关键点和切入点,围绕“链”字做文章。兰考不仅打造了家居及木制品产业链、蜜瓜产业链、奶牛肉羊产业链等主导特色产业链,而且以链带群,形成“大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发展格局。

  围绕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厚植振兴内生动力,持续激发活力。为树牢“争当先进、奖励优秀”导向,兰考县探索开展村(社区)“明星党组织书记”评选,给荣誉、优待遇、添干劲、增动力。2021年度,共评选出67名村(社区)“明星党组织书记”。在兰考县三级干部会上,为67名“明星党组织书记”颁奖,其中5名“四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披红戴花“坐上”主席台。同时,按该县制定的激励政策,这5名“四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报酬将参照县长工资标准补齐差额。

  调研组了解到,兰考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围绕让人活跃起来、流动起来,探索建立干部在一线锻炼、成长的用人机制,开展“学习弘扬焦裕禄式好干部”“驻村扶贫工作标兵”评选活动,建立争先创优机制,围绕“稳定脱贫奔小康、基层党建、乡风文明、美丽村庄”,开展重树“四面红旗”评选活动,干部投身改革、力促发展的氛围更浓、劲头更足。

  三义寨乡付楼村位于兰考县西北部,地处黄河南侧。全村457户1600人,耕地面积1116亩,人均耕地仅0.7亩。自然资源匮乏、经济结构单一,曾一度让这个国家级贫困村发展迟缓。

  受益于党的好政策,情况有了鼓舞人心的变化。河南省发改委干部欧阳建新派驻付楼村担任第一书记,他通过招商引资,流转土地150余亩,累计投资1300万元,2020年11月底建成中驰绿源工厂化育苗基地。

  育苗基地负责人闫宪凯介绍,育苗基地满负荷运转,一年能生产六茬约1200万株种苗,价值约960万元,所育蜜瓜、花生、豆角、西瓜等种苗,除供兰考本地外,还走出河南省,走向全国。

  中驰绿源工厂化育苗基地是付楼村上规模的第三个产业。2016年以前,付楼村集体经济几乎是零。从2016年开始,投资178万元的第一个村集体经济项目粉条加工厂上马,2017年又相继建成光伏电站三座,其他零星产业还有2000头规模的养羊基地、150余亩林果等。

  “只有发展壮大产业,增强付楼村的造血功能,才能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实现共同富裕。”欧阳建新说。

  经过努力,2019年年底,付楼村脱贫摘帽,并获得“省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省级荣誉,还被兰考县评为“稳定脱贫奔小康红旗村”。

中国证监会驻兰考东坝头镇张庄村第一书记余强(左)在为村里特产直播带货。

  围绕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深化城乡互动融合,迈向共同富裕。兰考县坚持前瞻谋划、顶层设计,从规划、生态廊道、生态水系、基础设施、文化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向农村延伸,探索走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建设路畅兰考、营造水韵兰考、织就绿荫兰考、实施气化兰考、打造书香兰考的全面推进,“城里乡里一个样”已经不再是梦想。

  兰考的探索充分表明,县域治理“三起来”是实现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深化“五个衔接”,促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近年来,三义寨乡付楼村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模式,总结形成村级事务“分步积分制”管理体系。该村强化对村干部的积分管理,打造敢于担当、能打硬仗的战斗堡垒;探索对农村党员的积分管理,充分激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对全体村民的积分管理,在全村倡树文明新风尚,引领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振兴发展。该模式强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了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营造了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调研组了解到,为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兰考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工作机制上,精准选派帮扶力量,优化帮扶政策。在政策衔接上,对低收入弱势群体,开展针对性分类帮扶。

  深化理念衔接。强化理念的先导作用,以理念衔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思想和认识支撑。在认知理念上树立长远思维,把有效衔接放在国家安全的“三农”支撑、民族复兴的“三农”基石、共同富裕的“三农”目标的大视野下统筹推进,把准有效衔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工作理念上把握战略重心的调整、路径方式的转变,在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上下功夫,实现从精准到共享、从特惠到普惠、从福利到发展的平稳转型。

  深化目标衔接。分阶段看,衔接过渡期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期以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内生动力、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为重点,不断增强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深化治理衔接。在治理方式上强化党建引领,建立健全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乡村组织体系。在治理体系上实现“三治”融合,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在治理能力上力求运行高效,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也在乡村营造优良营商环境。

  深化政策衔接。在财政投入上,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在金融服务上,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支持由特惠性向普惠性过渡;在土地支持上,借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经验,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在人才智力上,精准选才、着力育才、高效用才,打造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

  深化机制衔接。在工作机制上,持续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在激励机制上,持续提升基层干事创业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实践证明,持续深化‘五个衔接’,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承哲说。

  (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王胜昔、崔志坚、丁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玲杰、副研究员彭俊杰、副研究员王元亮,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郑会霞本文图片均由河南省兰考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张龙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