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利伟丁需学李梦露
“40个大学本科同学、22名研究生同学中,我现在是唯一的全职农民!”40岁的齐备说。
5月25日,舞钢市枣林镇晃张村,齐备种的部分麦子熟了;麦田旁的露天空地上,烘干机和化肥打包机正在为即将开播的玉米备“专用缓释胶囊”。
齐备,这名字就有文化气质。
他生长在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因工作调动从老家平顶山到武汉定居;在武汉长大的齐备,本科、研究生都在武汉大学就读。
“我本科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转学了化工专业。”齐备说,毕业后他在武汉开了一家医疗机构,2014年,他又转了“专业”,经亲戚介绍到驻马店西平县流转土地开始种粮。
学霸、研究生真会种地吗?
事实是:种地的第二年,他以亩产1900斤拿到了西平县玉米产量大赛的一等奖。
2016年,一个驻马店本地的合伙人看上了他的“种地本事”,邀他一起到舞钢市流转几百亩土地种粮,没想到这次他跳到坑里了。
“那个合伙人对种地一点都不懂,他承包下来的地都是‘赖地’,亩产小麦才700斤左右,我们第一年就赔惨了。”齐备说,后来打听了一下,周围农民一直都知道这些地难种,没人愿种。
合伙人看形势不对吓跑了,齐备没跑,他觉得自己有能力把“赖地”改造成“好地”。他一头扎进了“赖地”里,开始用自己的“化工知识”给赖地“看病、治病”。
他把土壤化验以后,发现这些“赖地”大部分都是砂姜黑土类的黏性土壤;区域内还有“大草原”,地里草籽多,杂草疯长;还有“小树林”,到处是野生构树,很难除净;还有“大脸盆”,地势低,很容易积水。
在齐备眼中,“赖地”不可怕,他会想办法。
齐备从最擅长的化学入手改良土壤。他找到一种叫聚丙烯酰胺的絮凝剂,用于黏性土壤中,增大土壤颗粒之间的距离,稳定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保墒保肥能力。
“我先在小块地上做了试验,确认有效后,就用它搭配有机肥改良了砂姜黑土地。”齐备说,几年过去,“赖地”的小麦产量普遍都能高于一千斤,高产地能达到一千三四百斤,今年情况和去年差不多。
齐备说:他种了8年地,还没遇上过用科学解决不了的种粮问题。
麦收后马上要种夏玉米,他已经为玉米准备好了自制口粮:“我种玉米只用我的专利技术肥,这种肥料可实现玉米施肥‘一炮轰’。”
齐备介绍说,他的专利肥是用聚氨酯薄膜包埋住氮肥颗粒,表面用激光打一个小孔,播种时和底肥一起施下去,它就像“缓释胶囊”一样蛰伏在玉米的根系边上。当底肥逐渐被吸收完,它感知到薄膜内外出现的浓度差,就开始定时定量释放肥料。
“这是我自己的专利,找厂家定制的,每亩成本也就多了几十块钱;好在能在追肥期省下大量的人工,统算成本降低了、效果更好。”他说。
老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如今在齐备这里,这句话到了失效期。
粮食生产有一串密码,“研究生”是丰收密码中最具个性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