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丨“二十连丰”背后的周口担当

2022年06月22日07:48

来源:河南日报

扶沟县大李庄乡千亩高产示范田喜获丰收。黄金峰 摄

农业专家在沈丘县进行实地测产。谢辛凌 摄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

  122.22亿斤!比上年增加3.3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刚刚出炉的2022年周口农业农村部门夏粮测产数据令人振奋。截至目前,“豫东粮仓”周口已实现夏粮生产“二十连丰”。

  “丰收”的密码是什么?关键在于良田、良技。放眼望去,豫东广袤的大平原上,农机轰鸣大显身手,新品小麦层出不穷,一片片农田纷纷蝶变为“智慧田”,为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周口市坚持把“国之大者”牢记心上,坚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农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取得突出成就,为大国粮仓持续稳固作出贡献。近日,记者走进“三夏”生产一线,和农户、农机手、测产专家一起了解“二十连丰”背后的故事。

  科技兴农“组合拳”打出丰收年

  风吹麦浪,处处飘香。6月2日上午,记者跟随沈丘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组到该县麦田进行实地测产。

  半路上,周营镇孔营村种粮大户王守书通过微信视频报喜:“我那200亩麦田已经收割了,亩产1280斤,可不少!”电话那头,王守书显得很是兴奋。

  “每一株麦苗都来之不易。去年秋种,周口受洪涝灾害影响,导致冬小麦大面积晚播,老王家的小麦晚播了10多天。当时,老王见到我们可是满脸愁容。”沈丘县高级农艺师韩成祥说。

  为了保证小麦正常生长,让农民吃下夺取夏粮丰收的“定心丸”,去年汛情过后,周口立即在全市范围内狠抓晚播小麦“四补”措施落实。小麦播期虽然总体推迟,但全市麦播面积与去年相比持平略增,以周麦36为主的周麦系列、百农307为主的百农系列品种等主推品种面积占比高达85%以上,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优选种子增强了农民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以周麦36为例,“这个品种相当优秀,抗倒伏、抗倒春寒,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强。年后虽然有倒春寒,但基本没影响小麦长势。”韩成祥说。

  市县专家组成助农小分队划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在小麦促弱转壮、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各个阶段对农户进行指导,开展全流程科技服务。“俺家的小麦长势,就是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狠抓肥水管理才转好的。”王守书感慨道。

  针对今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重发态势,周口还重点安排部署了病虫害防控工作,落实中央救灾“一喷三防”资金5241万元,开展“一喷三防”1323万亩次,实现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一系列科技“组合拳”的协同发力下,全市小麦终于“闯”过重重难关,喜获丰收。

  抢天夺时共闯夏收“最后一关”

  “孩子们,咱家麦罢啦,你们猜地里来了多少人帮咱?有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还有志愿者小分队!”5月26日,老苗扯开嗓门,第一时间向在上海、江苏工作的孩子们“报喜”。

  今年65岁的苗良学,家住沈丘县白集镇苗营村。由于前几年在工地上摔伤了左腿,干不了重活,孩子又不在身边,临近麦收,老苗急得直发愁。“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在外打工,因为疫情回不来,家里这8亩多的小麦,俺一个人该咋收呀!”

  咋整?正当老苗为此忧心忡忡的时候,镇里来了收麦的“好帮手”。

  沈丘县委巡察办驻村第一书记黄质彬和镇里组建的志愿者小分队主动来到老苗的麦田里,给他上门帮忙。

  “我们镇根据各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及‘五包一’家庭现状,组织了128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成立76个帮扶小分队,帮助全镇4673个因疫情无法返乡的务工人员家庭、‘五包一’家庭和老弱病残困难户做好夏收、夏种工作。”白集镇党委书记张艳斌介绍。

  大型联合收割机开始下田作业,老苗的麦地里,帮扶小分队干得热火朝天。

  “今年的小麦长得真不赖,估摸着每亩地能打1300多斤。”眼瞅着小麦一会儿工夫已收完装袋,老苗喜出望外。

  据悉,为了让在外务工的乡亲们安心工作,今年夏收期间,周口市共投入3.2万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参加机收会战。

  “市域内的小麦成熟时间有3到5天的时间差,我们充分利用时间差,先从北部的县调配机器到南部县开展收割,在南部县收割基本完成后,再将机器从南到北进行转移,弥补各地区机器数量的不足。”周口市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赵振介绍。

  经过一周的努力,全市收割任务基本完成,实现“颗粒归仓”。

  增产增效高标准农田有“高招”

  小满一过,太康县逊母口镇农技站站长谭均民就忙了起来。墒情预警、土壤养分监测、干热风预防、病虫害防治,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小麦扬花授粉结束,进入灌浆期,一年的收成就在于这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月,可千万不能马虎。”谭均民说。

  谭均民最关心的区域是逊母口镇北部的2.5万亩高标准农田。随着统一供种、统一配方施肥和优质小麦繁育等工程的相继实施,高标准农田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已成为该县粮食增产增收增效的标杆地块。

  “我承包了80亩地,去年小麦总产量突破10万斤,其中有3亩地被镇里评为‘状元田’。虽然腿有残疾,不能打工挣钱,但是靠着地里的收成,我照样能致富奔小康。”该镇刘桥村村民于有汪说。

  “一个人种80亩地,能忙过来吗?”“轻轻松松,现在是电卡一插就能浇地,电话一打就有无人机飞来打药,微信一发大型农机下午就赶到,省时又省力,就像个‘甩手掌柜’。”

  这只是周口市建设高标准农田、科技兴农的一个缩影。今年小麦稳产高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功不可没,土壤墒情监测、病虫害监测、自动化灌溉、气象观察、无人机植保等集成化设施,为传统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周口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937万亩高标准农田。这些高标准农田,为减灾抗灾、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十四五’期间,我们还将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工程,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提质改造,争取‘十四五’末建成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以上,亩均投资4000元以上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100万亩以上,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周口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华说。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