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看变迁 宁波老人捐出收藏多年的景区门票和明信片

2022年07月22日20:19

来源:宁波晚报


  董旦旦老人和他收藏的景区门票。

  近日,家住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市民董旦旦打进本报热线,他表示,看到宁波晚报上报道的国家版本馆的中华版本资源征集活动,自己有意捐赠近千张全国各地的景区门票以及几百张明信片。这些都是他收藏十余年的宝贝。

  他是如何收集到这么多的门票和明信片的呢?这要从他的爱好说起。

  董旦旦出生于1949年,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特别爱读书。董先生说,虽然自己退休前是一名工人,并不是做文职工作的,但从年轻时开始,业余时间总会抱着书不放。从历史军事、人物传记到小说杂文,几乎什么类型的书他都看。

  记者在董先生家里看到,他家书房一整面墙都做成了书柜,里面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许多书籍已经泛黄,年代感扑面而来。董先生告诉记者,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旧书被打包起来,放在车棚里。

  2004年,原本在外地工作的董先生退休回到宁波,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看书上。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董先生总是在路边的旧书摊、废品收购站流连,淘旧书成了他退休生活的重要部分。

  “我看这些淘来的旧书时发现,很多人喜欢把旅游门票夹在书里当作书签用。我就把这些门票另外放置。”董先生说。慢慢地,这些门票越攒越多,于是,自己干脆就将它们分门别类,并收集成册。

  董先生拿出六七本厚厚的文件夹,包括浙江、江苏及上海、川渝地区,还有北京和东北一些城市旅游景点的门票。

  记者注意到,在董先生的收藏册中,最早的一张门票是1965年9月5日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景区门票价格普遍只有几毛甚至几分钱。那时候经济条件有限,门票很朴素,上面只有字,没有什么图案。”董先生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门票的图案就开始慢慢变得精美,颜色也丰富了。”

  董先生给记者对比了宁波天童禅寺的两张门票。年代最早的一张不过普通粮票大小,票面是一幅水墨画。在黄底的映衬下,整张门票像一张古代的卷轴;后来改用了彩色的风景照,尺寸也略微放大。

  除了近千张门票外,董先生还收集了几百张明信片。从中同样可以看到,印制图案从简单的线条、单一的色彩,逐渐变得清晰、精致,更具设计与美感。而明信片上的语言也变得越来越口语化、生活化。

  “我收藏的这些东西,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经济价值,但是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看,我们的生活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也希望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董先生说。

  记者 陶倪 文/摄


编辑:王晓颖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