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向前 本报通讯员 梁晓东
梁成在大二时已是项目合伙人、轩晨明还没毕业就被一家研究所聘任、张华堂刚毕业就在就职单位拿到了近万元高薪……这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毕业生,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或自主创业,拥有一技之长是重要“法宝”。而他们的背后,是该校超97%的毕业生就业率。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中,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的育人模式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就业痛点咋舒缓?
人岗匹配很关键
一个月前,应届毕业生梁成正式进入一家创业公司,带领团队向新项目发起冲刺。
“入校前我还是一枚‘菜鸟’,职场事一窍不通,是学校改变了我。”梁成介绍,大二上学期,他参加学校组织的酒店课程实训,因为表现突出被选为实习经理,到大三上学期已凭借高效管理能力成了酒店员工,后又被吸纳为股东。
岗位与求职者有效匹配,学校与企业两两相通,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梁成在就业路上没有走弯路。
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结构性矛盾,市场岗位与求职者就业目标不匹配的现象时常存在。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震说,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至关重要,近年来,学校深化改革,初步探索出了以就业创业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入学即入职、学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创业。
据统计,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已与3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让全校近2.6万名在校生全部实现上岗式学习,人岗匹配度快速提升,并常年保持约3万个就业岗位,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稳定。
职教难题咋破解?
线场课堂真场景
“我以前不知道将来能干啥,经过线场课堂学习,现在不但工作对口,而且工资也高。”张华堂说。
把学校建在开发区、产业园,把课堂设在企业生产线、经营场所,在企业真实的生产功能上叠加教学功能,这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探索的线场课堂教学模式。
“学就学真本事,练就练真场景,干就干真项目。”张震说,线场课堂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实践中学校人才培养“一头热”、人才供需“两张皮”的问题,通过真场景、真实习、真项目、真绩效,培养学生的真本事。
张华堂一入学就在健身房真实岗位上学习,今年毕业前夕,受聘为健身房游泳部项目经理。“健身房线场课堂是真实的企业经营场所,学习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施行,突出强调我国职业教育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用法律举措破解产教融合的难题。
线场课堂正是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产教融合深度开展的产物。该校先后与企业共建20余个产业学院,学院院长由企业家担任,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学同练同创,让线场课堂成为学生成才的沃土。其中,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已成功入围河南省“十四五”高职院校设置规划。
成才之路咋书写?
一技之长圆梦想
轩晨明不久前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聘任。“学校为我的技能成才提供了平台,不但输送我到企业生产一线在线场课堂学习,而且鼓励我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助我获得一系列技能大赛荣誉,使我靠着技能敲开了‘国字头’单位的大门。”
眼下,“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高潮迭起,“技能改变命运”的故事不断上演。张震介绍,学校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学生一入学就进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系统,并通过岗前测试,选择企业一个或多个典型岗位,让“安身立命”之本尽快确立,让技术才能之花尽早绽放。
目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已成功申请63个“1+X”证书试点、拥有23项职业等级认定资质,满足学生技能提升需求,实现学生“多证毕业”。
凭借技能即将踏上新征程的轩晨明说:“学技术、强技能,照样成就出彩人生。我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努力成为一名‘大国工匠’。”
“我们学校是课堂、实训车间和生产企业‘三合一’,力争让每位学生都出彩,使学校成为企业的‘蓄水池’、人才的‘充电站’、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张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