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综艺因何变了味儿?

2022年08月12日08:35

来源:大众日报

  昔日因“慢”让无数困于城市樊笼的观众获得了一份遥远的抚慰,如今因“慢”陷入了平淡叙事的困境——

  慢综艺因何变了味儿

  本报记者 李梦馨

  在扎根国内综艺市场的第五个年头,慢综艺集体进入了疲软期。开启慢综艺潮流的《向往的生活》最新一季没能逆转口碑下滑的势头,名场面不见,却因为嘉宾粉丝之间鸡毛蒜皮的争议登上热搜,不由让节目组慨叹这是“节目的悲哀”,也是“观众的悲哀”。《五十公里桃花坞》在摸索到了新的出圈命题——尴尬之后,为节目引来了爆点,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尴尬能吸引看客,也能赶客。观众期待已久的重启IP《花儿与少年露营季》则以平淡无奇收场。

  慢综艺,昔日因“慢”让无数困于城市樊笼的观众获得了一份遥远的抚慰,如今也因“慢”陷入了平淡叙事的困境,然而,在试图把节奏调快的种种尝试下,慢综艺却丢失了它的初衷。这看起来是一种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把原因都归咎于慢综艺的内在机制,显然是不合适的。

  变味的引子

  当前,对国内慢综艺溯源的共识,基本是2017年《向往的生活》开播。这档综艺把地点设置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常驻嘉宾扮演着传统家庭中的角色,每天靠干农活换取食物,忙碌一天后做顿饭,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

  当场景回到传统农村社会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综艺节奏也随之慢了下来。这里的慢,是相对于游戏竞技类、才艺比拼类的综艺而言,没有密集的议程设置,没有嬉笑逗闹的综艺任务,没有先设的剧本和干扰,总体来讲,慢综艺是反节奏、反高潮的,如一股清流,刷新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但需要界定的是,严格来讲,慢综艺并不是一种新的综艺节目类型,它更像是一种新的制作理念,新的综艺表达方式。在《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连续几季热度不减、快综艺霸屏的市场中,慢综艺像一匹黑马杀出重围。随后,以经营、旅行和生活等为主题的慢综艺扎堆出现,热度一直延续至今。

  这些看起来并不打眼的慢综艺,缘何赢得市场的讨论,在慢综艺刚刚起步的时候已有很多,不外乎“快节奏生活下对慢节奏的渴求”“治愈心灵”等受众层面的解读。但从市场运行的逻辑来看,因果恐怕并不完全契合。有业内人士就说,慢综艺的扎堆,其实是基于市场的反应,并不是在真正关心当下普通人生活的基础上,衍生出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特征的节目。不过需要承认的是,这些一股劲儿冒出来的慢综艺,的确歪打正着切中了观众的某些需求。

  尽管争议不少,但从市场的追捧看,慢综艺的风头仍不减。即便口碑一季不如一季,即便在综艺市场遇冷、若干综艺招商难的大背景下,《向往的生活》仍然手握多家广告商的赞助,第六季还创下了芒果台年度招商纪录。这也是吊诡之处,打着治愈名号的慢综艺,其实是市场竞逐的结果,也埋下了慢综艺变味的引子。

  指针被拨快了

  慢综艺赛道可谓日渐拥挤,市场火热,但与之相伴的,却是重复、乏味、套路、无聊等评价。在同质化严重、平淡叙事后劲不足的情况下,慢综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困局。而对观众来说,还有一种直观的感受,那就是慢综艺已经慢不下来了。

  不管是回归田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经营餐厅或民宿,出世也好,入世也罢,慢综艺聚焦的场景,总归与庸俗繁琐的日常是相去甚远的,是一种近乎日常又远离日常的“生活在别处”。而这种场景背后的支撑则来源于亲密关系的想象。不过,在当前的慢综艺中,两者都遭遇了挑战。

  首先是田园调性不复存在。《向往的生活》最初之所以能治愈观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节目定位在靠劳动收获果实,换来一日三餐,回到以衣食住行维系的最基本的生活逻辑。这样一种简单且纯粹的生活,在当下已经难以寻觅,是实实在在的“向往的生活”。而且在节目组精心搭建的避风港下,回归田园有了最牢靠的保障,他们不必像真正的农民一样担心灾害和歉收,只要劳动,就有所得,将现实中的诸多隐忧抛开,开辟了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

  但眼下,这层即便是经过了包装的生活底色也已经淡褪。或许是出于节目可看性的考量,播种、耕耘的环节被省略,劳动的过程变得简单,甚至忽略不计,所谓的出海捕鱼,不过像旅游体验项目一样,成了一场大型的真人秀表演。为了回避流程的单调,节目还加入拍卖等环节,议程设置变得空前多,几乎将棚内综艺的套路搬到了户外,但却造成了一种不快不慢的夹生感。

  另一方面,由于慢综艺缺乏严格的流程设计,自主性较强,嘉宾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慢综艺的搭档多是有着十足默契的老友组合,主打的是熟人关系,譬如《你好生活》中的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向往的生活》中的黄磊和何炅。此外,《向往的生活》采取邀请朋友做客的模式,几乎每期都要更换嘉宾,即便其中大多还是熟悉的朋友,但嘉宾的频繁变动,最终将亲密关系变成了一种悬浮的想象,聊天内容也兜转于回忆往事。再者,随着节目期数的增加,熟人关系也有限度,于是出现了不少带着宣传目的来的艺人,有网友评论,《向往的生活》成了“户外版《快乐大本营》”,所谓世外桃源的农村生活也就成了一个幌子。

  或许是出于这方面的担忧,也有节目制作方抛开熟人之间的温情关系,转向陌生人社交观察,譬如《五十公里桃花坞》,在由陌生转向熟悉的过程中,避免不了的摩擦和矛盾就成了镜头对准的焦点。正在播出的第二季,登上热搜的“尴尬九分钟”,折射出两代人的代沟,与职场关系的对照,也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但话又说回来,观众的目光不会总停留在争吵上,奔着治愈放松来的观众在令人窒息的氛围中自会折返。当嘉宾关系趋向平和时,节目的热度就骤然回落。

  此外,还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即对于慢综艺这种形态,观众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假定,将其视为精神乌托邦一般的存在。于是,当大量的广告植入涌来,难免会产生不适感。“广告中插节目”,商业的层层侵蚀,无疑戳破了慢综艺营造的美好假象。随着舆论环境的变化,在颇多争议的娱乐生态面前,高收入的明星群体所精心营造的生活本身也变得不可信。

  慢综艺做的也不该是快生意

  慢综艺究竟该拐向何处,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认为慢综艺叙事已到尽头、创新捉襟见肘的声音越来越多,但这些归咎于慢综艺内在属性的,都忽略了一个前提:慢综艺做的从来不是快生意,担心平淡无聊,非要炒话题,才是忽略了慢综艺的土壤。而当前有关慢综艺的创新,又几乎是清一色地做加法,填充细节,“生怕观众不看”,滑向了对立面。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的慢综艺,或许是个伪命题。对比综艺产业更为成熟的韩国,就能找到更成熟的经验和设想。《新西游记》《三时三餐》《孝利家民宿》《姜食堂》等慢综艺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口碑依然稳固。其实当前国内有名字的慢综艺,都多多少少能从韩国综艺中找到其参照的对象,但移植经验的过程中,偏偏忽略了慢综艺的真正内核。

  慢不是一种表象,而是去伪存真,不一定非得“生活在别处”,风景愈美愈好,而是要生活的实感和真实人际关系的呈现,对于节目制作和参演嘉宾来说是更高的要求。而这对当前的国内综艺产业来说,还是可遇不可求的。以当前热播的《快乐再出发》为例,豆瓣评分从9.5分至9.6分,被不少观众形容为“国产综艺天花板”,一部低成本的B级综艺,六个“过气”的“快男”,其过人之处在哪里?十五年好友的真情流露、普通人的生活底色,是被提及最多的答案。这在慢综艺市场上是惊喜,但难以复制。其暴露更深的,还是国内综艺产业的短板:追逐流量,炮制跟风多,却鲜少触及内核。

  因此,比起大刀阔斧甚至可能导向南辕北辙的创新来说,还原生活本真的烟火气或许更为重要。人永远在生活,观众也需要真正的慢综艺。因此,问题不是市场还需不需要慢综艺,是否要探索新的故事讲法,而是怎么讲好原来的故事。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