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河南日报评论员
金果飘香月,农民丰收时。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展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举办乡村运动会、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我省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庆祝活动,全方位展示河南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亮点和特色。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感党恩、跟党走,欢庆丰收、礼赞丰收,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力量,升腾希望,振奋精神,正当其时。
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村民在抢收水稻。谢万柏 摄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河南视察,必看农业、必讲粮食。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连续5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这是河南的贡献,也是河南的奉献。今年夏粮开局不利,我省狠抓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夏粮总产762.61亿斤再创新高,特殊之年再次发挥了“中原粮仓”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下半年我省坚持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确保秋粮丰产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食连年丰收,饭碗端得更牢,农业根基更稳,我们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就更有底气。
博爱县磨头镇种粮大户崔卫民家的玉米喜获丰收。程全 司都 摄
丰收的底气从哪里来?来自保障粮食安全能力的持续提升。坚持藏粮于地,我省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7580万亩,总面积居全国第二,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坚持藏粮于技,省委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着力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六大行动,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打造“中原农谷”,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展现河南担当。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
既要丰收,也要增收。抓补贴,让农民愿种粮,加大补贴力度稳定种粮预期。增效益,让农民想种粮,优质专用小麦面积不断扩大,农民收益不断提高。强保险,让农民敢种粮,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农民种粮吃上了“定心丸”。织密政策保障网,拉长农业产业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焦作市马村区白庄村果农在采摘葡萄。刘金元 摄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欢庆丰收,更要接续奋斗。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础上,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要进一步弘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代风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以实干开拓未来。要真心支持农村,真情帮助农民,铭记农民的贡献,让农民的节日惠农民、农民的节日农民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分享丰收喜悦、感受农业农村变化,让我们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汇聚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强大合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灵宝市西闫乡果农在采摘柿子。杜杰 摄
传统与现代的链接——“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观察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卢松
秋分至,万物熟。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在漯河市临颍县皇帝庙乡商桥村开幕。
老物件焕发新生机
主会场杜曲竹编馆内,临颍县杜曲镇贾徐王村村民贾可申正在娴熟地用竹篾编织竹筛,货架上竹帽、竹篮、竹筛造型独特,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杜曲镇地处颍河故道,以竹、木、柳、荆、铁为代表的手工艺十分发达。其中,贾徐王村的竹编最为有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千百年来,村民农忙种田,农闲用竹编贴补家用,岁月在指尖流逝,手艺代代相传。
“我是跟爷爷学的,已经干了大半辈子了。”贾可申的手上结出了厚厚的老茧。孙子在外上学,放假回家也会跟着他学习竹编,还在抖音上开了直播账号。“一个竹筐三个小时就能编完,在网上可以卖到近百元。”贾可申说。
现在贾徐王村四成人从事竹编,老中青都有,村里成立了竹编电商合作社,经常带领村民到江浙一带学习最新的编织手艺,帮助村民销售手工艺品。“未来,我们打算组建一支专业竹匠队伍,传承竹编技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党支部书记贾国锋说。
主会场上,像竹编制品这样的老物件到处“圈粉”。漯河市源汇区说文解字古香非遗传承人郭艳艳现场用手工古法制作檀香线香,让人大饱眼福;结合许慎文化设计的折扇、抱枕等工艺品在现场大卖;舞阳农民画、临颍陈氏木梳、贾湖酒、召陵芝麻糖,“黄河有礼”文创市集和“民俗文化一条街”上人头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现代食品城加速崛起
面粉可以做成多少种?在主会场名优特新展位上,舞阳县舞莲面粉有限公司展示出了油条粉、烩面粉、面包粉、辣条粉等七八种功能性专用面粉。
上游是经纪人、种植大户,下游是食品加工企业,从种到收再到加工,舞莲面粉串起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们建立了小麦产业化联合体,舞莲面粉为联合体内合作社与种植大户提供优质品种,通过订单收储提高粮食收储价格,带动联合体内成员增收,通过优质小麦的单一储存、单一生产,为下游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面粉。”舞莲面粉总经理杨帅说,优质小麦根据品种、等级、面筋含量和生产年份分仓储存,实现了专种、专收、专用和专储。联合体有成员单位23家,年小麦加工能力40万吨,带动农户1.35万户。
双汇向上游发展饲料业和养猪业、养鸡业,向下游发展包装材料、调味料、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以双汇为链主的河南省肉品全产业链成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在漯河,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传统的种养业正在通过融合二三产业而发生质变。
“漯河的产业基础比较好,这次丰收节主会场选择在漯河,也是看中了其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全产业链模式。”“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南陈村猕猴桃生产基地,猕猴桃进入采摘季。黄政委 摄
漯河:“90后”新农人种地不一般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刘晓波 通讯员 王涛
临颍县“90后”新农人李卓,种地和别人大不一样。
李卓种地的不同,在于敢用新技术。
在临颍县佳卓农业示范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一排排玉米、一垄垄大豆错落有致。“2020年,我在一次参观学习中了解到这种复合种植技术,便联系了四川农业大学的杨文钰教授,签订了合作协议。”9月23日,李卓介绍,杨教授派来两名博士生,常年在基地开展技术指导,成为保障基地连年丰收的秘诀。
李卓算了一笔“套种账”:玉米亩产800公斤不减产,每亩地还能多收150公斤左右大豆,并且每亩地还能减少施纯氮肥4公斤,一增一减中,每亩地就能增收450元。
李卓种地的不同,在于不断解锁新技能。怀着对农业农村的热爱扎进庄稼地后,这个“农业小白”也曾连连遭受打击。第一年错过了出售小麦的最佳时机,优质小麦成了杂质麦,无人收购。第二年种植大豆农民太多,量大压价,又赔了60万元……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李卓常年摸爬滚打在田间地头,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解锁了一项又一项种地技能,甚至成了全县唯一“90后”专业女农机手。
2015年5月12日,李卓成立了河南佳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了无人机、大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20多台(套),让种地变得越来越轻松。
李卓种地的不同,在于懂市场、会经营。今年,李卓流转的土地中没有种辣椒,却红红火火做起了辣椒生意。“我想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好订单种植,把乡亲们的辣椒卖个好价格。”李卓说。
宜阳县白杨镇西马村蔬菜基地内,红彤彤的辣椒惹人喜爱。田义伟 摄
李卓与湖南、江西等地的辣椒厂签订合同,根据对方的要求,为农户提供黄贡椒、红线椒等优质辣椒种子。种植过程中,统一代购化肥、农药,农户每亩节省300元。农户辣椒收获后,李卓全部高于市场价回收。
李卓种地的“不一样”,带领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如今,公司吸纳带动周边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种植农业大户60多家,土地种植面积达30万亩左右。
兰考:“名特优新”装满农民“金饭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长来 李若凡
“咚咚咚……”随着丰收大鼓的擂响,9月23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封市主会场活动在兰考县惠安街道何寨村拉开序幕。
“把丰收节变成生产生活生态的互动展示平台,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说,本届分会场举办有“农夫集市”“兰考农业农村发展图片展”“农业非遗文化展”等活动,整个活动将持续3天。
“农夫集市”展示区,几十种名特优新农产品在亮相,有蜜瓜、红薯、花生、梨等。在“汴京王老五”西瓜豆酱的摊位,馒头蘸酱让人吃得不亦乐乎,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现场扫码购买。
“我们的何寨梨膏,鲜果原浆熬制,20斤酥梨才能熬制出1斤梨膏,您可以先来一块儿我们的酥梨糖感受一下……”在何寨村秋梨展位上,村民热情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何寨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梨树,现有梨园8000余亩,是兰考的“梨果之乡”。为了推进梨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何寨村建设梨果加工厂,生产梨膏、梨酒、梨醋等。
兰考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兰考不断丰富产业业态,通过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更多的农民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获益,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实现共同富裕。
丰收节不仅有现场展销,还有现场直播带货,创新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推动品牌农产品与城乡市场对接。
记者来到“农业非遗文化展”现场,这里不仅有开封汴绣、剪纸、拓片、麦秆画等展示,还邀请国家级非遗“超化吹歌”前来展演,“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平乐村的农民画家前来交流。非遗传承人闫巧展示剪纸绝技,一幅“福临门”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