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平台集中发布州桥汴河遗址属重大考古发现,截至2022年7月,州桥遗址新发现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0000多件,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遗迹117处,宋代堤岸石壁巨幅长卷,三尊铜像,北宋、金、元、明、清瓷器标本5.6万余件,数量巨大,很是震撼。那么此次发现有何意义?大河网记者采访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州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周润山。
印证北宋东京城作为大古都城市的布局形制,反映中华城市文明演变进程
州桥及汴河遗址发掘成果明确了其在东京城内的地理位置,为研究东京城布局提供了重要坐标,印证了开封城市中轴线(御街)千年未变的事实。
州桥在御街及汴河上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最终演变成了天街上的礼制建筑,对金元明清都城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北宋时期的州桥是一处繁华的商业中心,见证了北宋东京城由坊市分割走向坊市融合的历史过程。明代州挢的规模、结构、功能,同样再现了明早期开封作为陪都的一段历史。
州桥是大运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
作为运河珍贵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州桥是大运河(汴河)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
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北宋时期,汴河托起了北宋东京的盛世繁华,其连通黄河、淮河两大水系,通往江南,州桥与汴河遗址保存完整,肌理清晰,内容丰富,见证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的繁荣,其发掘填补了运河开封段遗产点的空白,对补充大运河遗产名录具有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中城与河共生共存辩证关系的真实体现
北宋时期,汴河分流了黄河约三分之一流量,不但补充了汴河水量不足,保证了航运,繁荣了东京城,还降低了黄河泛滥的概率。金元以降,黄河改道靠近开封,洪水多次泛滥冲入城内,有天灾,更多是人祸,明末1642年黄河决堤,洪水灌城,城毁人亡,是开封城市历史上最悲惨的历史事件。
千百年来,黄河既哺育造福了中原人民,但有时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次灾祸磨难中走向成熟,在世界上熠熠生辉。
自战国大梁以来,黄河洪水的多次泛滥,使开封城地面普遍抬升了8~10米,州桥遗址中的桥摞桥、路摞路,是开封形成立体叠压型城市“城摞城”奇观的真实再现。州桥遗址是中国大河文明的有力见证,揭示了黄河与开封古城共生共存的关系。
州桥是北宋东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标识。北宋时期的州桥建在汴河与御街的交汇点上,“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规模宏大,雕饰华丽,北仰宣德楼,南望朱雀门,南北是天街,州桥以其在东京城内特殊的地位与影响,成为宋代文人仕宦争相吟咏的对象,王安石、梅尧臣、范成大都留下了千古绝唱,借州桥表达了家国情怀,乡情乡愁。
州桥遗址的展示,激发了人们对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是增强历史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教材。
展示宋代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刻艺术
海马、瑞兽、鹤禽、祥云生动自然,栩栩如生,与宋代文献记载高度吻合,再现北宋东京宏大繁荣历史场景。
按已经出土石刻面积计算,推测仅石岸雕刻面积就达约330平方米。北宋时期是我国石刻艺术成熟的重要时期,州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庞大的规模、全石结构,成为展示建筑石刻艺术的理想高地。州桥石刻雕刻于宋代中晚时期,代表了宋代最高浮雕艺术水平。
记录了古都开封的历史脉络,揭示中原文明历史进程
州桥遗址出土了5.6万多件瓷器标本,涵盖了宋代以后的众多窑口。瓷器的种类和数量既反映了运河航运辐射的范围,也反映了开封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为研究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另外,瓷器上内容丰富的文字、纹饰,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宗教、建筑、科举、市井生活的重要材料。
州桥及汴河遗存地层关系清楚,遗存本体肌理清晰,出土遗物丰富,建筑、雕刻、瓷器可观性强,向人们展示了一处宏大、生动历史场景。
州桥及汴河遗址发掘成果使得开封的运河文化、黄河文化、都城历史不再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纸面与文字,更有实实在在的文物遗存作为历史见证,仿佛看见了当年大运河上舳舻相接,来往繁忙的航运,又如看见了大驾卤簿仪仗盛大的出行场景,还有州桥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繁荣,也有徽钦二帝屈辱投降、经过州桥百官痛哭的凄惨场面。如果说大运河映射了中华几千年风云变幻历史,那么州桥也见证了开封千年的兴衰沉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