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北宋州桥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填补北宋艺术史空白!

2022年09月28日11:52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刘瑞朝 侯冰玉 摄影 白周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石壁浮雕

  900多年前的一天,孟元老站在北宋东京城的地标州桥之上,南北纵贯而过的,是宽阔的御街,东西潺潺而过的,是秀丽的汴河,周边的酒店、商铺,人声鼎沸,他看到汴河水面上,倒映着南北两岸石壁上的浮雕,“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

  而孟元老的记载,将得到出土文物的实证。9月28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布会,开封北宋州桥遗址发掘出北宋时期的巨幅石雕祥瑞壁画,印证了《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

  【发现】那道自行车飞速滑下的坡道下 隐藏着千年的州桥遗址

  州桥明月,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是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的,遗迹深埋在地上,纵然天上月缺月圆,汴河水不见,州桥亦无踪。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汽车保有量还不大,更多的人是依靠自行车出行的。在开封市中山路中段与自由路交叉口大纸坊街东,十字路口的地势较高,再往西走便是一条有坡度的路。

  在附近居住的王先生说,上世纪80年代初,他上初中的时候,每次骑车经过这个路口,就会停止蹬车,任由车顺着坡道一路滑下去。彼时的他并不知道,开封地区曾经的地标性建筑州桥,就在这块区域的下方掩埋着。

  直到1984年,当地中山路改造,进行排污管道施工时,意外挖掘出了州桥的遗址。沉睡在地下数百年的州桥,终于再度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如今,州桥遗址考古工地,处于两个挖开的下沉的深坑内部。数条红色的长条性的标识线上,从下到上依次是不同朝代的水位线。通过水位线,能够看到越往后,水位越浅,而河道越窄。

  考古工地上,河道下方的淤泥,正在通过传送带不断地被装运出去。下方河道的局部区域,渗出了地下水,有管道正在源源不断地抽排积水。而在考古工地西侧位置,还能看到上世纪80年代铺设的排(下)水管道。

  而正是这条管道,意外打通了州桥的秘密。

  开封北宋州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俯瞰图

  【石壁】孟元老的话比较可信 巨幅石雕祥瑞壁画重见天日

  提起州桥,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范成大的那首诗,以及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相关记载。而州桥遗址最新的考古发现,则从文物实体的角度,印证了孟元老的记载。

  州桥东侧南北相对的两面石壁,已经基本清理了出来。“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孟元老的记载,也正好呈现在考古现场的石壁之上。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注意到,南北两面石壁,都有多组图案构成。每组图案都由一匹瑞兽和两只仙鹤组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场负责人周润山说,北宋年间的石壁,被明代的雁翅压住了一部分。根据推测,被压住的区域约有7米长。

  这是因为,南北两面石壁的图案,都有四组构成,而每组近7.5米长。目前暴露出的北侧石壁是21.2米,南侧石壁是23.3米,加上被压住的7米,北宋年间的石壁应该有30米长。根据桥梁东西对称的设计原理,州桥西侧还有南北对称的两组石壁。

  根据孟元老的记载,当时的州桥,和附近的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不过,到了明代,州桥曾经在洪武年间和万历年间经过两次整修,当时州桥下方是可以通舟船的。

  “北宋年间,州桥‘桥下密排石柱’,后代将石柱拆除后,就相对拓展了桥下的空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技工伦凤军说,不仅是州桥,汴河也发生了变化。北宋年间河底是硬化的,后来逐渐不再硬化,考古发掘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出土的北宋时期石壁至少有一层楼高

  【发现】北侧石壁保存相对完整 但南侧石壁浮雕细节更丰满

  石壁的发现,有一定的戏剧性。伦凤军说,2021年底前,他们一直在进行州桥本体的考古发掘工作。虽然州桥已经暴露出来,但基本已经是明代的桥梁,现场看不到宋代的遗迹。

  但是,2021年底的一天,在清理如今州桥东北侧堤岸的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了一道裂缝。正常情况下,是不应该有裂缝的,而裂缝的出现,则预示着下面应该有建筑遗留物。为此,他们试着划定了一片区域,向下进行考古发掘。

  让现场考古人员感到欣喜的是,他们发掘出了下方的石块。他们开始猜测,这是不是北宋时期的堤岸。当继续发掘,他们发现了更多的石块,上面还发现了一些浮雕。结合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州桥两侧的石壁上有浮雕,他们做出判断,下方掩埋的就是宋代的石壁。

  开封北宋州桥遗址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北宋石壁

  而经过后期持续的考古发掘和现场清理,东西两面石壁终于展现了大家面前。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北侧现存石壁虽然相较南侧更为完整、高度也更高,但上面的浮雕并没有南侧石壁的清晰。如果站近了仔细观察,南侧石壁上的瑞兽,似乎比北侧石壁上的瑞兽看起来更为健硕。

  对此,周润山说,北侧石壁位于河道的向阳面,长期遭受日晒风吹等自然侵蚀和破坏,而南侧石壁受阳光照射的时间要少得多,所以保存得也相对完整。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南侧石壁上那只扭头向后看的瑞兽,下巴下方还雕刻有胡须,而北侧石壁上的瑞兽已不见胡须。

  南侧石壁上的几只仙鹤,羽毛的细节和腿部的细节都较为明显,腿部甚至还有几道横向的纹路,但北侧石壁上的仙鹤,腿部已经漫漶较为严重了。

  北侧石壁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风化、腐蚀的影响

  【设计】用千字文和诗句来排序 州桥两侧的石壁是这样建的

  “孟元老笔下的州桥,更多的着墨点在附近的御道、商铺和繁华,即便是海马水兽飞云的记载,也并不一定完全是准确的。”周润山说,比如石壁上的海马头上都有一个角,脚下踏的也是飞云,这也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祥瑞形象。

  不过,虽然几组图案都是瑞兽、仙鹤与祥云,但瑞兽的姿态略有区别,有的是抬头向前看,有的是扭头向后看,有的仰头。相似而又不重复,成组的画面便显得不呆滞和刻板了。

  还有更多的细节,孟元老并没有注意到。比如,南侧石壁上的石条上,能够看到“洪十二”、“宙十六”等字样,而在北侧石壁的石条上,能够看到“水二十九”、“山廿十八”等字样。

  这些文字,虽然经过后世的汴水的冲刷和淤泥的侵蚀,依然是脉络清晰,字迹舒朗。他们是当时的匠人留下的,是不同匠人的名号,还是蕴含着其他的什么深意?

  石壁上面的文字

  周润山说,这些文字,排列有序。其中,南侧石壁的排列,使用的是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从下到上排列。从西向东,数字依次变大。

  而北侧的石壁,则用的是“上士由山水,中人坐竹林,王生自有性,平子本留心”,从下到上排列。

  伦凤军说,带图案和文字的石壁,应该是十六层,通高3.3米,下方没带图案的石壁的高度是2米,宋代石壁堤岸的总体高度为5.3米。

  不过,南北两面石壁,有些地方的石条的位置已经不是当初的位置。考古人员分析,这是因为后世在修补州桥堤岸时,将掉落的石条重新砌到石壁上,却并不讲究位置关系了。所以,现在能看到有些地方的图案有些错乱,而文字在局部也没有规律了。

  石壁局部

  【价值】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体量最大石刻壁画 填补北宋艺术史的空白

  巨幅石雕祥瑞壁画的发现,如同一扇窗户被打开,带世人管窥北宋东京城的繁华。

  北宋东京城是中国都城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都城,对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城市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轴线上的州桥是最具代表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州桥及汴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探讨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周润山说,州桥是北宋东京城的文化高地和精神标识,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也为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等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州桥石壁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从规模、题材、风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他说,这填补了北宋艺术史的空白,见证了北宋时期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高度。

  汴河是历史的,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改变。此次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开封段的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

  根据介绍,州桥及汴河遗址见证了10至12世纪中华文明的发展高度,州桥及汴河遗址的发掘、保护与展示,对讲好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壁局部

  【地标】北宋时期州桥周边商铺林立 是东京城较为繁华的中心之一

  曾经的州桥,曾经是北宋都城汴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州桥处于御街和汴河的交汇处,区位优越而重要。

  御街从皇宫宣德门起,向南经过里城朱雀门,一直到外城的南熏门,长达十余里。御街正对大内,是皇帝祭祖、举行南郊大礼和出宫游幸往返经过的主要道路。

  《东京梦华录》记载,中段御街介于汴河州桥和龙津桥之间,本段为民居和商业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至朱雀门。街西过桥即投西大街,谓之曲院街。街南遇仙正店……街北薛家分茶、羊饭、熟羊肉铺……御廊西即鹿家包子,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

  根据测算,州桥距朱雀门仅有750米左右,在如此短的街道两侧,安排了大量的饭店、酒店,可见它是当时典型的饮食一条街。

  朱雀门是内城南墙的正门,将中段御街分隔成了内外两个部门。城门晚上关闭,凌晨官僚们上朝时再打开。当时如果有住在城内的居民,到城外吃夜市可能要熬到第二天四更天才能穿过城门回家了。

  附近的街道热闹,州桥自然也不会太冷清。遇仙楼是州桥附近的一家正店,可以购买官曲,除了造酒外,还能向州桥一带的小酒店卖酒。金人刘祁作有《遇仙楼》一诗,“倚天突兀耸高楼,楼上人家白玉钩。落日笙歌迷汴水,春风灯火似扬州”,可以想见当时州桥附近夜晚的喧嚣与繁华了。

  开封北宋州桥遗址中明代修建的桥洞

  【演变】州桥明月成为陈迹 州志中的四大王庙也已坍塌

  州桥明月,曾经是开封八大景之一。八景文化,一般被认为兴起于明代。中国旧方志(哈佛大学藏)河南省658开封府志40卷影印本中,就有关于州桥明月的记载。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这是唐代王建的《寄汴州令狐相公》,可见唐代州桥一带就较为繁华了。到了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中的“州桥明月”一条也记载了州桥曾经的繁华景象。

  “想见全盛时,九州来市舶”,“桥边多少地,一金买一尺”,“豪华虽可惩,生聚亦可惜”,可谓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

  如今,站在州桥之上,所看到的除了北宋的石壁外,更多的是明代的遗迹。东侧的小拱是明代万历年间所修建,西侧的大拱为明代洪武年间所修建,小拱在外侧,大拱在内侧,东西连通,但稍有偏错。

  周润山说,州桥下方大的石板桥,是明代早期洪武年间的,为单孔桥。南北跨度为25.4米,东西宽度为30米。南北两侧与宋代石壁斜向相连的雁翅则有10米。如果加上雁翅,桥的本体有50米宽。

  目前发掘出来的桥面,是明代早期的,用的是青石板。明代万历年间的小拱,其实是作为庙宇的基础使用。当时为了建造金龙四大王庙,解决空间不足问题,专门券了一个小拱桥,给庙宇打了一个底座。

  已经倒塌的金龙四大王庙

  金龙四大王庙,在上述的《开封府志》中也有记载。“旧有二,一在开封府南汴河(山斥),一在大梁门外”。后来,汴河发洪水,又新建了四处金龙四大王庙。其中一处便在当时的县治西南方位的州桥。如今的金龙四大王庙,已经全部坍塌,但房屋的格局依然可辨。石磙、碾盘也零落分布在遗迹之中,整个建筑都被挤压在了一起。而这些遗迹,保存了将近400年前的一场天灾人祸。1642年秋,开封阴雨连绵,黄河水位大涨,围攻开封数日不下的李自成,掘开今马家口村附近的河堤,“使全河入汴...北门顷刻冲没,合城男妇哀号……及至夜半,水深数丈,浮尸如鱼”。若干年后,州桥被厚厚的黄河淤泥掩埋,人们再度来到这个开封城内曾经繁华的所在,建设道路,构造房屋,将消失的人烟重新接续起来,暂时收藏起了这段悲惨的往事。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