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9月29日,“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济源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重点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1% 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一
发布会上,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介绍,十年来济源生产总值接连突破500亿、600亿、700亿大关,年均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达104515元、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28.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9.1亿元、实现了翻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人均指标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济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坚持创新引领、跨越发展,在“十四五”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的基础上,“十五五”末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实现再造一个新济源的奋斗目标。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4%、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70.6元、居全省第二。
【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坚持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济源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和全国产量最大、品种最全的线棒材生产基地。有色产业加快向先进合金、高纯金属等中高端、关键环进军,白银产业正在从银锭向高端饰品、餐具、生活用品、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实现由“论吨卖”到“按克卖”,着力打造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了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引进了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千亿级钢铁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纳米新材料形成了“小试+中试+初创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递进式发展新模式,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当前,济源正在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制氢储氢、碳捕集工程等未来产业,抢跑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卫星、3D制造、光电材料等新赛道,济源的碳捕集项目10月将投用,成为全省第一个碳捕集示范项目,争取打造全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通过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快推动济源工业实现从原材料向新材料、原料到零部件再到成套设备的“华丽转身”。
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的同时,济源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成立了济源服务业开发区,组建了物流集团,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积极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济源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产城融合格局加快构建,正在向着建设豫西北创新高地、新材料工业强市、现代旅游强市的目标迈进。
【融合】城镇化率达68.17% 城乡一体化程度超80%
坚持全域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始终按照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的理念,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城镇化率达68.17%,城乡一体化程度超过8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1.99:1缩小到2021年的1.7:1。
持续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增效,全面启动济源东区建设,积极推进无主管楼院改造和背街小巷提升工程,城市供水、供气、供暖、绿地、公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年底前将完成31条超期服役道路的提升改造,近年来济源先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达82%、居全省第二,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国家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和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20.19%;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持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劳动力全员免费技能培训,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并轨、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全民参保登记,各项社会保障标准持续位居全省前列。
【开放】外贸竞争力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排名第八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动力得到新增强。济源积极在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持续探索、先行先试,承担的30多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成果丰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
圆满完成示范区机构改革,全面开展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推动镇(街道)放权赋能,着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全面推行,每千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达114.97户、居全省前列。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济源海关开关运行,“两仓”封关运营,保税物流中心申建成功获批,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86.3亿元、增长61.3%,总量、增量均居全省第二,外贸竞争力在中国外贸百强城市中排名第八,落地全省首个外向型经济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
【生态】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排比例居全省第一
坚持绿色发展,美丽济源展现新面貌。高标准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等专项执法行动,涉及黄河干流的环境问题全部清零,黄河小浪底北岸灌区、河口水库建成投用,清清黄河水终于流入了济源城。积极推进“双碳”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PM10年均浓度分别降至47微克/立方米、7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29天,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老百姓普遍感受到,济源的天更蓝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生态资源优势逐步显现。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全线贯通,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联防联控期间,济源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减排比例达50.75%、居全省第一。
【党建】探索“连心”模式解决群众反映各类问题21338个
坚持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创新实施“党群连心工程”,探索“一网全覆盖、党员走在前、组织做后盾、群众来评判”的“连心”模式,全市2139个基层党组织、4.8万名党员与22.4万群众户、3.4万工商户和企业班组结对认亲,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1338个,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755起,全市无访村(社区)、无访企事业单位达标率分别为92.4%、99.8%,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有困难找党员”党建服务品牌全面叫响。统筹推进“能力作风建设年”和清廉济源政治生态示范区建设,坚持惩治保廉、监督护廉、文化育廉,积极打造“清廉济源”数智监督平台,扎实推动“清廉单元”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现代化济源建设保驾护航。(申华 赵檬)
“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济源专场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