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风景如画。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陈茁 温小娟 张体义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丛博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诗意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
深埋地下千年的宋代州桥身影再现,河堤石壁上的海马仙鹤跃然眼前。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平台发布开封州桥遗址重大考古成果,《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场景初露容颜,世人瞩目。
叩问中原厚土,掀开华夏文明尘封的历史,一系列考古发现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繁盛,验证着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
“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高度重视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探究中华文明起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步伐,10年来,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书写出彩中原的新时代答卷。
稽古溯源,贡献河南力量
“郑州商城贵族墓葬首次发现金覆面。”9月16日,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消息迅速登上全国热搜。这是郑州商城遗址迄今为止发现陪葬品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地,出土了比三星堆黄金面具还要早的金覆面,令人格外关注。
“这处墓地是郑州商城遗址功能演变、历史沿革的重要证据,有力拓展商代考古研究空间。”郑州文物考古院院长顾万发说。
同一天,“中国最早的王朝”偃师二里头遗址也宣告在手工业考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河南考古重大发现屡屡成为解读历史的关键“钥匙”,不断印证、补充、拼接起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轨迹,延长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华夏文明历史的灿烂图景。
从旧石器时代的栾川孙家洞遗址、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新郑裴李岗遗址、三门峡仰韶村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乃至夏商周三代的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邑遗址,河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不断裂的中华文明史,承载着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
认识历史了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持续探索,深化认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文化研究的“主战场”,全力以赴推进,在资金、人才、政策等全方位保障之下,取得了重要突破。
“新发现了高规格的大型祭祀遗迹,以及进入夏代纪年范围的城墙遗址。”9月21日,禹州瓦店遗址,退休却仍坚守在考古一线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中原大地画出了一个早期中华文明的时空坐标。
沿着“夏”的轨迹,新密新砦遗址被证明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的夏代早期大型城址;叶县余庄遗址发现龙山时代古墓葬,陪葬有大量极其规范、带有礼器性质的陶器,是后代列鼎列簋制度的萌芽;淮阳时庄遗址发现夏代粮仓……夏,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如此评价:河南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了河南方案、贡献了河南力量。
汗水洒入泥土,成果载入史册。
今年3月,随着南阳黄山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此,河南入选总数达到50项,继续领跑全国;随后,国家文物局启动新时代百项考古发现推介活动,河南入选12项,包括双槐树、平粮台、汉魏洛阳城、东汉帝陵等重要遗址。而在2021年公布的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河南14个项目上榜,位居全国第一……河南考古妥妥占据全国C位。
何以中国?中华文明的特质在哪里?在一处处考古遗迹中,在一件件精美文物里。
目前,河南有65519处不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可移动文物,5项(24处)世界文化遗产,4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在郑州博物馆展出的“文明渊薮——河南百大考古发现展”,每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观众前来打卡。河南考古出土的贾湖骨笛、仰韶彩陶、夏代绿松石龙形器、商代方鼎以及周代九鼎八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不间断的历史链条,在中原及周边形成了一个长期的、共同的信仰体系——“中国”。
距离河南千里之外的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推出两月,仍然火爆难约。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说,展览充分体现了中原是中国之源、中国之中、中国之本,回答和展示了“何以中国”的命题。
赓续文脉,守护精神家园
8月2日,龙门石窟奉先寺时隔50年的大型修缮工程圆满收官,历时200余天后,卢舍那大佛容颜焕发,不少游客闻之前往。
“如果说奉先寺代表着唐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那么卢舍那大佛就是这座艺术殿堂中最闪耀的明珠,它们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
漫长的文明进程给河南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华夏儿女理应守护的精神家园。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一理念早已成为全省文博工作者的自觉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效显著。
10年间,河南博物馆事业迅猛发展。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数量从100多家增至384家,位居全国第三,构建了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读懂一座城从一座博物馆开始。今年相继开放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芳容初露,人们在这里,触摸灿烂的彩陶世界,感悟先民的浪漫生活。“到博物馆去”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一座座鲜明的文明地标拔地而起。摊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版图,河南54个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盘子。开封城摞城遗址博物馆、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它们串起历史轴线,构建起中原文明历史进程较为完整的知识图谱。
沉睡千年的大遗址从地下“走”到地上。10年来,河南创新大遗址保护手段,让大遗址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城市符号。洛阳采取考古原址保护展示的新模式,对女皇武则天时期的重要宫殿“天堂”“明堂”遗址进行保护展示,步入其中,遗址的真实面貌一览无余;郑州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保遗”模式,以建设生态遗址公园方式,让郑州商城遗址成了老百姓口中津津乐道的“家门口可以遛弯的文化遗产”,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公布了全国145处大遗址名单,河南渑池仰韶村等16处大遗址入选。目前,河南有殷墟、郑韩故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等4处已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偃师二里头遗址等9处入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说,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特色城市发展相结合的方法,彰显了城市个性、提升了城市品位,正逐渐成为保护华夏历史文明根脉和基因、传承赓续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10年来,一项项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记忆的古老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0年12月17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那一天,发轫于焦作温县的太极拳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省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25个、省级代表性项目1030个,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见人见物见生活。将鼓子曲、豫剧和流行音乐结合创作宋词新曲,收获1.1亿点赞量;上线河南非遗数字馆,一键开启“黄河宝藏”之旅;汴绣八景丝巾、洛阳三彩香炉等非遗文创很潮……当非遗遇上大众审美、科技创新、时尚设计,催生“老树”发“新芽”。
最好的保护,是非遗融入时代、融入生活。洛邑古城的非遗会客厅中,河洛大鼓、南无拳轮番上演;浚县庙会的踩高跷、旱竹马令人目不暇接;剪纸项目传承人畅杨杨借助网络,成了非遗走红的生动案例;鹤壁等8地成为我省首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地区,非遗为乡村振兴注入重要力量。
文化勃兴,点亮美好生活
“免费欣赏了一场绝美的演出,真像做了美好的梦。”9月19日晚,作为今年郑州黄河文化月的惠民精品剧目,舞剧《只此青绿》一票难求,郑州观众刘威拼手速成功。
百姓的惊喜接踵而至。9月22日,书香河南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启幕,展出4000余种精品出版物,举办20余场阅读活动,发放价值百万元电子惠民书券……在全省上下掀起阅读热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发展更加繁荣兴盛,文化供给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人民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文化,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9月25日,林州市石板岩镇“云述山居”图书馆里,一批刚上架的新书,吸引附近村里的小书迷争先恐后地挑选阅读。这是省图书馆新开设的“蒲公英驿站”。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书香河南的重大部署,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离不开阅读阵地的支撑。”省图书馆党委书记崔喜梅说,探索“图书馆+民宿”不仅服务游客,更为附近村民开辟新的阅读阵地,打通公共图书馆服务“最后一公里”。
10年来,我省不断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郑州大剧院、郑州美术馆新馆,南阳图书馆等一座座城市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社区)有综合文化中心,覆盖城乡的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截至目前,我省文化系统共建成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84个,公共图书馆166个,文化馆205个,公共美术馆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78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万多个。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我省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以及“教你一招”“群星耀中原”等活动,每年超过8000万人次享受各种形式文化大餐,形成了城市、乡村、学校“三位一体”的文化惠民格局。
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9月22日晚,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豫剧《重渡沟》线上展演吸引众多观众。不少网友留言,“好看、好听、动人”“时代感强,演员用情真切”……
10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重点打造爱国主义、百年党史、脱贫攻坚、黄河文化等重点题材创作,广大文艺工作者投入中原火热实践,把时代之变写进书里、绘在纸上、装进镜头、编成舞蹈,斩获40多项全国性大奖。
李佩甫的《生命册》实现茅盾文学奖本土作家零的突破;电视剧《风起洛阳》全网热度第一;书法“兰亭奖”有了新突破;话剧《红旗渠》、豫剧《焦裕禄》《重渡沟》、民族歌剧《银杏树下》等精彩纷呈,实现中国艺术节大奖和中国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七连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八连冠、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八连冠,在全国独领风骚。
培根铸魂,涵养时代精神——
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这一天,我省在线上推出一系列弘扬焦裕禄精神文艺精品展演,深切缅怀人民的好公仆。“焦桐版”《夜空中最亮的星》古筝弹奏者“玉面小嫣然”说:“焦书记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化作了夜空中最亮的星,为我们指明前进方向。”
中原,从来都是英雄辈出、精神不老的厚土。在这里诞生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二七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时刻激励着、鼓舞着一代代中原儿女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把准时代主题,我省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凝魂聚气的理论宣讲和文艺演出,推出了《中华文脉》等一系列主题出版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一次次宣讲、一节节思政课、一场场文艺演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文旅文创,融出时代新彩
考古盲盒、玉佩棒棒糖等多款文创产品脱销;置身360度环屏,了解3000多年前“玄鸟生商”的故事;3D裸眼技术领略开封“城摞城”的奇观……9月3日,在郑州举办的第九届“博博会”上,河南展馆涌现的“博物馆+”业态获追捧,成了我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生动注脚。
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考古强省的河南,站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高度,提出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具有天然的优势和深厚的底气。
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
创意驱动,“好牌”打成“招牌”。
硕大夯土墙隔开的56个格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21个剧场,让八方游客观众打“飞的”前来欣赏。艺术博主“意公子”感叹:“它用戏剧的形式给平凡的麦子写书,给滋养中华文明的原始能量立传……中华文化的起点在哪里?不就在这片土地上吗?”
从“贾湖骨笛”咖啡到“考古盲盒”,到“妇好鸮尊”数字文创藏品及“虚拟公社”,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不断迭代升级,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夜晚的洛邑古城,历史在璀璨灯火中苏醒,游人如织。古城设计师李宝章说:“我对古城的定位是延承文明的脉络,回到当下的生活。”
创意点亮,让流淌在人们心中的文脉、深藏于博物馆的国宝、刻印在历史书中的文字以更新更潮更炫的方式回归,变成中原文化的新符号。
穿珠成链,“流量”变成“留量”。
夜幕降临,游客们纷纷换上旗袍、长袍马褂,与“老郑州”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约会……一站式满足“吃喝玩游购娱”全方位需求的建业电影小镇,开业三年来,7万场演出让游客流连忘返。
看商都郑州探寻最早中国,游开封泛宋舟陶醉风雅,逛洛阳观盛唐慨叹历史,郑汴洛串起黄金旅游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文化遗址展示体验区、沿黄生态廊道、沿黄旅游风景道等重大项目陆续谋划建设,按照一个产品体系、一个营销体系、一个交通体系布局,郑汴洛,让游客恋上一座城奔赴下一城。
发展全域旅游,是做足“留量”的重要密码。九镇十八湾,全域游新县。在西河湾、丁李湾、房车小镇、耕读小镇等“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带动下,游客不断。追忆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成为众多游客来新县的首选。
数字新基建,“说头”变“看头”。
前不久,以竹林七贤为创作背景的虚拟数字人“刘伶”上线,挈榼提壶,饮酒纵歌,寄情山水,开启云台山元宇宙世界奇幻旅程。
抓住数字新基建的风口,河南丰富的文旅资源,是元宇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7月18日,在郑州启动的元宇宙创造者大赛,全力开展河南“元宇宙”数字新基建,为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使出关键一招。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说,这次大赛以百大标识项目为基础内容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就是复刻河南文旅景观,再现历史场景,大幅度提升河南文旅沉浸式体验,让有说头变成有看头。
元透社董事长、中国未来研究会元宇宙与未来产业分会联席会长杜红超表示:“通过相应的元宇宙基建,借助AIGC(人工智能自动生产内容)体系,通过全景视频和直播等形态获取网络流量,能够充分发现、展现和变现河南的丰富文化资源。”
旗舰正启航。新组建的河南文旅投资集团,是加快文旅文创产业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大行动,力争在文创融合发展上先行先试、实现突破。银基文旅、建业文旅等4家龙头企业也进入“全国文旅集团品牌影响力百强榜”。
融合谋发展。构建全域旅游交通网,建设“黄河古都”“太行天路”“生态伏牛”“红色大别”四条旅游公路铺就中原最美风景路;培育文旅+民宿、文旅+康养、文旅+豫菜等业态,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服务品质,河南正在蹚出一条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领跑新时代文旅融合新发展。
十年奋进,十年辉煌。展望未来,文化强省建设步履矫健,中原儿女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让璀璨文化之光照亮河南现代化建设之路,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