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的年轻人丨来自五湖四海 奔赴同一方向

2023年01月08日08:2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师喆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年龄最大的30岁出头,最小的是刚毕业的95后;这是一支高学历的队伍,全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这是一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成员们家在山东、贵州、江苏,学在广东、香港、上海、美国,最终共同奋斗在河南……1月5日,记者在河南省科学院见到了这支与河南有着特殊缘分的年轻科研团队。

  “我们中没有一个河南人,但我们是因为一个河南人而来。”在来自山东的“老大哥”郑海兵看来,这个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成员们凝聚起来的关键人物,就是团队的学术带头人、省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李伟华。

  2022年,心系家乡建设的李伟华婉拒各路邀请,带着家人回到河南,成为重建重振的河南省科学院首批首席科学家之一。郑海兵等几名学生也跟随恩师脚步,作为高层次人才团队被省科学院整体引入。

  在几位年轻人眼中,李伟华是一位非常真性情的科学家。“有时我们忙着做项目来不及吃饭,李老师就抽空为我们煮面。常常面煮好还没吃上两口,她就急忙放下碗去忙别的了。”申婷说,在中山大学读博的时候,李老师经常邀请学生们一起到家里包饺子,为年轻人组织各类活动。

  李伟华对科研和生活的热爱深深感染着这几位年轻人,河南的科技创新前景也吸引着他们。

  “李老师近30年来一直从事腐蚀与控制相关研究,这也是我们团队在省科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郑海兵介绍,腐蚀问题随处可见,“元凶”之一就是氯离子。氯离子引起的钢筋混凝土锈蚀对桥梁隧道、海港码头等建筑危害较大。据统计,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

  针对海洋、除冰盐、盐碱地等极端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腐蚀导致的耐久性不足问题,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智能靶向阻锈技术研究,研发出的靶向阻锈剂可以直接对造成锈蚀的氯离子进行捕获,从根源上解决腐蚀问题,延长建筑使用寿命20—30年。目前,这项成果已批量工业化生产,并应用于港口码头、桥梁隧道、海上风电等多项重大工程,获得2022年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除了靶向阻锈技术,团队还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开展了“固—液复合型”智能自修复涂层技术的研究。“这项技术于2022年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未来,我们希望能在省科学院将它真正落地,在不同工业领域实现产业化。”申婷说,她的个人五年规划,就是希望能结合河南产业特色,针对几个典型应用场景分别开发出相适应的技术产品。

  最初听李老师说想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之际回来建设家乡,李万锋是抱着想跟老师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做一些有意义、有情怀的科研的想法来的。在这里工作几个月后,他已经切身感受到了河南对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重视。

  “不管是编制、薪资待遇,还是免费人才公寓等各种保障,都为我们年轻人解放了手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和展示自己的舞台。”李万锋说。

  “对于年轻人来说,科研项目是立身之本,快速学习成长的环境是我们最看重的。”孙利说,未来希望能继续深耕腐蚀与控制领域,将科研成果做成产品,真正实现产业化,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规划的同时助力河南相关产业发展。

  相关推荐

  ·实验室里的年轻人丨“泡”在实验室里的大学生

  ·实验室里的年轻人丨分子技术育出好麦种

  ·实验室里的年轻人丨做河南量子信息技术的探路人


编辑:李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