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上千场文旅活动、300多家景区免票或门票优惠……河南这个春节“文化味”十足。河南非遗传承人将带来哪些“年味”大餐?春满中原,老家河南,大河网联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非”一般的河南年系列报道,这个春节让非遗文化陪您过大年!
大河网讯 新春佳节,处处张灯结彩,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在古城开封理事厅街西头,有一座百年院落,它是张家七代人在这里制作彩灯的场所。
“这里原来是家族老宅,我们将其改建为免费对外开放的展览馆,我们坚持汴京灯笼张技艺的公益性传承传播,希望中国传统灯笼文化能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下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受访时说。
因布置慈禧行宫 “汴京灯笼张”名声大震
“汴京灯笼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介绍,创始人张泰全是清代制作彩灯的名家,历代传人均有独特技艺传世。张泰全少年拜师学艺,青年时代成为开封城内制作彩灯的能手,当时官府门前高悬的宫灯及府内悬挂的各种彩灯大多出自他手。第二代传人张艺广,善雕版,彩灯图案雕刻是一绝。第三代传人张精业,发明的风车灯迎风快速转动,但灯内烛炬在重力作用下不倾斜不歪倒。
到了1901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自西安回北京,途中经过开封,河南巡抚松寿等地方官员为取悦慈禧,事前对行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受官府指派,第四代传人张弘率工匠装修、布置行宫。张弘之子嘉献、嘉信、嘉义随父进宫做帮手。经修葺、装饰、布置,据《庚子西狩丛谈》记载:行宫陈设极壮丽,入内瞻仰一周,俨然有内廷气象。自此以后,张家便被赞誉为“汴京灯笼张”。“这单大活儿,让我家名声大振。”张俊涛说。
第五代传人张嘉义则善于把彩灯与民间玩具相结合,他创新的产品有几十种之多。“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张金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突出贡献的大师,他8岁随父亲学习制作灯笼,将技术与花灯结合,使花灯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新的生命力。
接力民族技艺 传承家风共成长
2008年,汴京灯笼张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接到通知的当天,张俊涛的父亲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承人张金汉就定下了家训:“从这项技艺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那一刻起,就不仅仅是我家的了,而是国家的、大家的了,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张俊涛说:“父亲给我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汴京灯笼张技艺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群众。”
于是,张俊涛辞去高薪职务,接力传承民族技艺。当时,张俊涛是某国企的财务部经理,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在亲朋同事的惋惜和不解中辞职,开启了文化公益行动的十余年的坚守。
张俊涛清楚地记得儿子做出的第一个灯笼的模样,“当时儿子上小学三年级,学校里举办灯笼大赛,要求孩子们自己制作灯笼。我儿子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制作出来一个走马灯,而且并非中看不中用,用酒盒做出来的灯笼,点燃里面的蜡烛后,图像可以不断走动,虽然外观不好看,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走马灯”。
自己从小学习制作灯笼,如今孩子也站在了“汴京灯笼张”传承的赛道上。张俊涛说:“儿子在家庭的灯笼技艺中长大,从小耳濡目染,不用专门的传授与指导,便可以做出自己的作品。传承意味着需要好的家风,我会严以律己,也希望儿子将来精益求精。”
讲好灯笼文化 用心点亮一盏河南名灯
“就是它,这就是我要找的儿时记忆中的元宵节灯笼!”当美籍华人钱行俭专程飞来中国,在张家看到要寻找的“汴京灯笼”时,泪流满面。忆起多年前的这一幕,张俊涛记忆犹新。
2010年,张俊涛说服家人腾出了居住百年的祖宅,改建为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建成后的展览馆功能分区明确,古朴精致,环境优雅。改造完成之初,就有人出价年租金20万元用于经营活动,张俊涛不为所动,坚持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的免费开放、免费讲解和免费赠送传统纸玩具的三免活动。只要不外出,张俊涛坚持亲自为来访的参观团队进行讲解,十余年来义务讲解2000多场次。如今,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已成为传播中原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在展览馆里,悬挂着一盏特别的木版画灯,这盏灯是木版水印技术和彩灯技术的完美融合,它的设计吸收了开封木版画的特点,画面多呈现“小放牛、大钉缸、小上坟、打面缸”等民间小戏,线条稚拙,色彩喜庆。展览馆里还有很多造型独特的灯:向“锦鸡报春灯”的鸡嘴投入硬币,锦鸡会随之扭头、张嘴、展翅、振翅、摆尾,下出一枚由爆米花团做成的“鸡蛋”;“天将神犬灯”二郎神一手持戟,一手牵一条神犬,投入一枚硬币,神犬即可发出“神犬汪汪,祝君旺旺”的声音;“财神爷”“孙悟空”等花灯通上电便会做动作、说话;有的微型灯虽然只有几寸高,却会说、唱、叫、舞、跳……
展览馆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2万多人次,学生团队占了一大半,覆盖了幼儿园、小学到大学等各个教育阶段。从开封市、河南省内其他城市到全国,乃至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世界各地的观赏者慕名而来,一睹汴京彩灯的风采。
“祖辈做花灯,是为了谋生;现在做展览馆,是想向更多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张俊涛说。为此,他与开封市文旅局合作,策划“灯笼进校园”活动,启发学生制作完成他们人生中的第一盏灯笼,孩子们从体验中获得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之后将孩子们制作的灯笼在龙湖公园展示,吸引孩子和家长,还有各地的游客前去参观。
近年来,张俊涛先后参加了30多场国家级的展会活动,努力在各个展台展现河南手艺人的新气象,在中华大地点亮了一盏河南名灯。(路娇)
相关推荐
· 过年·“非”一般的河南年①丨百兔闹春迎新年 洛阳90后让非遗剪纸“走出去”
· 过年·“非”一般的河南年②|一针一线绣出世间繁华 一丝一缕传承匠心精神
· 过年·“非”一般的河南年③|年画迎新年 做木版年画的守艺人
· 过年·“非”一般的河南年④|一把面团塑万象 巧手捏出多彩生活
· 过年·“非”一般的河南年⑤丨从平面到立体 小小糖画走向大世界
· 过年·“非”一般的河南年⑥丨兔子香包送祝福 让非遗文化“潮”起来
· 过年·“非”一般的河南年⑦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