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来淇河畔看飞扬在《诗经》里的汉字魅力

2023年02月20日08:33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李白的游记赠别诗《魏》,描绘了淇河两岸车水马龙、繁弦急管的热闹景象。淇河是什么河?为什么被命名为“中国诗河”?

2月19日上午,“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了位于鹤壁市淇滨区的淇水诗苑,这里以《诗经》为主题,以淇河为载体,共收录了1500首诗歌。

诗词就是把汉字运用到极致

芳草萋萋、绿竹猗猗,大河网记者漫步悠悠淇水河畔,见证了汉字记录下的文化足迹从一首用甲骨文形式展示的《麦秀歌》开始。

“中国的诗歌以汉字为书写形式,那么没有汉字的时期,古代人也有诗吗?”鹤壁市文联委员、鹤壁市朗诵协会主席樊青戈解释道,“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突出的代表,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当时口头文学的歌谣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但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那就成了文学,这个记号便是“汉字”。

据介绍,淇水诗苑按照历史朝代顺序,以诗歌长廊为主线,由北向南,按时间节点分五个篇章,即先秦篇、秦汉篇、唐宋篇、明清篇、现代篇,融淇河诗文化、淇河风情、鹤壁人文于一体,展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

“目前已知《诗经·国风》的《邶》、《鄘》、《卫》三‘风’中直接歌咏淇河卫地人物、景物、事件的诗歌有39首,采自淇河卫地的诗歌有44篇,与淇河卫地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诗歌有61篇。”樊青戈骄傲地说,由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别看鹤壁是个小城市,组成《诗经》的一个个汉字可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用声音的艺术传承《诗经》里的汉字魅力

带着诗意的淇水缓缓流过商都朝歌,流过许穆夫人的裙边,流过诗仙李白的笔尖……曾经,淇河流域是文化重地,见证了20000多首诗歌的诞生。如今,淇河两岸读书声琅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文化口口相传。

每逢周末,鹤壁市朗诵协会副秘书长史慧霞都会在“鹤之声朗诵沙龙”讲述《诗经》中的一首诗歌,她告诉记者,五年的时间,305首《诗经》她已经精心策划了300首,马上,她将完成重读《诗经》经典这项“大工程”。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今天和史慧霞一起朗读《诗经·小雅·鹤鸣》的是她的儿子牛牧笛。“我儿子半岁起,我就带着他读诗,学《诗经》,去登台朗诵。”生长在淇河边,听着淇河流域的美誉佳话长大,《诗经》中所描述的童趣、廉洁、爱情都让史慧霞倍感兴趣。在她的耳濡目染下,如今六岁半的牛牧笛已经可以熟练背诵100多首经典诗词。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贤士来淇河边探索诗歌文化的起点。汉字的出现,让古代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有了可流传更广的创作形式。”史慧霞告诉记者,她会继续以声音的艺术传承《诗经》里的汉字魅力。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悠悠淇河至今吟唱着3000年前的“郑卫之音”。一字一字地润色与组就,最终让“诗”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属性之中。(董蕾)


编辑:张馨予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