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走进中华文明源头,感受华夏文字魅力!一横一竖皆智慧,一撇一捺写传奇!河南是甲骨文的发源地,是《说文解字》的故乡。3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2月1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网信办、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日报社、光明网、安阳市委、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安阳启动,为了探寻文字的起源,大河网特邀请专家学者“说文解字”,共话文明。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 实习生 刘晨阳)“河南位于华夏腹地,是出土古文字大省,是汉字学的发祥地。作为中华文明标志之一的古汉字,最早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并被世代传承。”2月21日,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河南大学甲骨学与汉字文明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告诉记者,期待在中原家乡打造出传承华夏汉字文明的创新模式,实现从文字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955年,王蕴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因受河南古文化气息的浸润、书香门第家庭的熏陶,王蕴智从小就对古文字有着浓厚兴趣。1980年初,他拜投河南大学著名文字学家、音韵训诂学家于安澜教授为师,并严格按照先生的嘱托,从《说文解字》入手,系统学习古文字学。
作为中国古文字学大家,如今已年过花甲的王蕴智年轻时即“躲”开世俗,一生投入甲骨文研究,致力于让公众亲身感受古文字的魅力,为汉字安一个家。
解读|每个字从古到今都有一段完整的历史
在王蕴智看来,汉字对中华文化、世界文化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文字体系都不可比拟的。
“因为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负载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影响力十分广远,它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所有用以区别西方文化的鲜明个性。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帕文字等,这几种古老文字都没有被后人沿袭下来,因种种原因而被历史风云所湮没。 唯独汉字经久不衰、一直沿用至今。”王蕴智表示。
据统计,汉字在殷商时期已有4100多个字头,能和今天的字联系起来的字有1580多个。王蕴智介绍,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木、 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派生出新字。
“每一个古汉字字形都是可以分析讲解的,每个字从古到今都有一个完整的历史,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演化经历。”王蕴智以“王”字举例表示,《说文》卷一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王字初文如斧钺形,刃部向下,后于上部追加一横笔饰画,并简省下部,遂成丨贯三状。
王蕴智还以“首”字举例说明,甲骨文首字正面或侧面长有头发的元首形,周以后沿袭侧面头形的写法,突出眉、目及面部轮廓,晚周以后下部逐渐方块线化,遂为隶楷首字所本。
优势|汉字最早在中原大地孕育、成熟、传承
根据文献传说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传说是历史的影子,至今在中原大地上,还留下一处又一处有关仓颉造字的古迹,表现出中原人民对远古先哲的神往和崇拜。
王蕴智介绍,古往今来,全国各地有很多纪念仓颉的遗存。根据战国秦汉时期的典籍记载和我们的考察,坐落在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等地的仓颉古迹数量多,而且历史久远。
“河南位于华夏腹地,是出土古文字大省,是汉字学的发祥地。作为中华文明标志之一的古汉字,最早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并被世代传承。”王蕴智表示,河南上蔡人李斯身为秦相,曾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说文解字》这部汉字学的奠基之作,是许慎晚年在家乡召陵(今属漯河市召陵区)完成的。
他介绍,许慎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这也使他成为中国的字圣, 在中国学术史及文字学史上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早在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今属卫辉市)人发掘魏惠王墓,出土了一大批古籍竹书。这批竹书的出土,使河南成为我国古文字的最早出土地,同时这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官方组织整理出土古文字资料的最早记载。
《说文解字》同治刊本第十五卷许慎自叙书影
“长期以来,位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河南,一直为我国出土古文字大省。”王蕴智说,河南境内出土的先秦古文字资料,按照载体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商周陶文、商周玉石器文字、春秋盟书文字、战国玺印(含封泥)文字、战国货币文字、 楚系简册文字等八个门类,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他表示,十几年前,我们在郑州黄河碑林景区中建有六块汉字景观造型石墙。该景石造型通过虚实相间、主次错落、挪让叠压等方法,分别凝练出“远古符号”、“甲骨文”、“金 文”、“简帛盟书”、“历代碑刻”、“玺印篆刻”等六种不同主题内容。主要取材于河南本土的汉字文化资源,兼及黄河流域周边省区出土及传世的有关经典资料,从中可以窥见古今汉字的演化。
传承|高调进言书信三封 他只想给汉字安一个家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印记。2016年9月19日,河南大学牵头建设了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甲骨学与殷商文明平台”。平台由王蕴智教授牵头,对甲骨文研究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一大步。
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甲骨学与殷商文明平台”揭牌(右一为王蕴智教授)
40多年来,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王蕴智可谓成果斐然、著作等身,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甲骨文词义系统研究》等5项;主持《甲骨文构形研究》等省部级重要课题10余项,出版《殷商甲骨文研究》等专著6部,发表《释甲骨文市字》等学术论文120余篇。
20世纪末,基于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广博的知识架构,作为河南省人文学科最早的学术带头人,王蕴智产生了两个念头:一要为汉字安一个家,二要竭力推广中国文字学奠基人许慎。为此,王蕴智写过三封非常知名的信——
第一封信,2002年,王蕴智曾向河南省时任省长寄呈了《关于创建中原文明的标志性设施——河南文字馆之建议书》。在信中,他建议在省内创建大型汉字文化设施,提出了"给汉字安一个家"的请求。
第二封信,王蕴智在2004年首次提出"许慎文化"概念,他以河南省文字学学会的名义发出一封《关于进一步弘扬许慎精神,促进许慎文化资源开发的倡议》函,同时为漯河市政府撰写了《关于全面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规划》。他建议许慎家乡应由单纯地纪念许慎,提升为构建由许慎精神和汉字学两个要素组成的许慎文化。
第三封信,2017年,王蕴智以河南大学教授的身份,给河南省时任省委书记谢伏瞻写了一封题为《关于在字圣许慎故乡漯河市规划建设"中国字书博物馆"的建议》的信。
在身边人看来,谦逊低调的王蕴智如此高调发声,确实不同寻常。王蕴智写信后,省政府迅速把建议书批复到安阳,并聘请王蕴智组织规划布展文本,国家相关部门正式批准在安阳市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今天,位于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已开馆十多年,数千件文物精华尽可一览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堪称一部"景观式文字大典"。在漯河规划构建的许慎文化园也于2010年10月开园。该园集文物保护、名人凭吊、经典教育、汉字文化观光于一体,古朴厚重。在许慎家乡,王蕴智已先后主持承办了四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并助推漯河市创办了以汉字文化教育系列为主题的许慎文化学院。
愿景|打造传承华夏汉字文明的创新模式
“期待在中原家乡打造出传承华夏汉字文明的创新模式,实现从文字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王蕴智表示,应当充分利用中原地域资源优势,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依托黄河学学科平台,加强科研立项和人才培养的力度,着手对汉字文化遗产基础整理、研究、保护、开发的通盘规划。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横向构建起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的学术发展平台,培育、 确立一批与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主题相关的重点研究课题,担负起面向海内外的汉字文化研究、传播、教育、文化交流等,与我们文化资源大省相符的各个项目。
利用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这一学术平台,加大对河南出土大宗文字资料整理的力度和工作量。把富有中原文化底蕴的远古刻画符号,殷商甲骨文、金文, 中原出土的晚周盟书、简册、玺印文字等古汉字资料作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来加以整理、研究。
紧密配合“许慎文化园”和“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后续开发建设,编纂、研制适用于中原汉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知识内容文本。积极培养有关专业人才,推动河南高校与字圣许慎的故里漯河市、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市等文字之乡确立调研关系,建立起常规化的教育实践基地。
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优化资源,制定规划新的有关汉字文化建设项目。建议在开封、南乐、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规划建设仓颉主题公园。在洛阳以千唐志斋为核心区,建造大型墓志及楷书文化观摩胜地。在河南大学创建一所信息化、对外开放性的“汉字教研观摩陈列馆”。早于殷墟甲骨文的古汉字资料主要出土于郑州地区,在省会郑州创建一座大型的汉字文化主题公园。形成独特的文字走廊,成为中华汉字爱国主义素质教育基地。
将古汉字元素纳入到中原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开发与文字相关的可被人民大众所喜爱的书法篆刻作品、音像品、卡通品及旅游纪念品。开发与文字相关的城市建设模块、雕塑作品、 日用品包装商标及图案设计、广告宣传、著名文化设施及大型企业牌匾题名等。
相关阅读
写意中国·说文解“字”丨齐航福:摸清家底、加强数据库建设 推动河南由汉字资源大省向汉字研究强省迈进
写意中国·说文解“字”丨冯克坚:最大力度利用河南文字资源 擦亮中原“文化名片”
写意中国·说文解“字”丨用大数据破译汉字密码 让“冷门绝学”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