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生活丨扮靓河南“国际范” 这个条例列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项目

2023年02月27日16:3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宋向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河南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讲好河南故事离不开优质的语言服务,而《河南省国际语言环境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条例》(下简称《条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列入省人大常委会调研项目。


郑州国际陆港

告别蹩脚英文,为时不远

开水间—— open water rooms,小卖部—— small buy,请在一米线外等候—— please wait outside a noodle,这些"神翻译"标识牌你见过吗?生活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标识牌,但有些标识牌的英文翻译却令人哭笑不得。告别“蹩脚”英文,为时不远。

1月28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次主任会议通过了2023年度的立法计划。在40件调研项目中,《条例》赫然在列。

为何它能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的调研项目,有何重要性?前不久河南省人大民侨外委员会召开的省直对口单位工作联系座谈会给出了答案。

会上提到这项立法工作对于规范引导全省公共服务领域标识语建设,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持续打造我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新时代河南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在之前河南相关部门已发布了《河南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参考》,为我省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建设提供基本遵循。但《条例》则在立法层面规范引导了全省公共服务领域标识语建设。其目的则是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河南话”更响亮。

咱河南的“朋友圈”又扩容了

全国范围,河南也走在前列

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河南这一步也走在了前面。目前,只有北京出台了类似的《条例》。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就在全国率先推进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的相关工作,开展了市民讲外语、外语标识规范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随着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加速推进,2021年11月26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自2022年1月1日施行。

效果如何?当地媒体报道称:目前全市435个政务服务中心设立369个外语办事窗口、7700个外语标识牌,配备349名外语服务人员、255个外语服务交流设施,组建50支外语导办团队,可以提供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语种服务。截至2022年底,全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已累计提供外语帮办服务5万多人次,服务企业近1.5万家,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的国际化服务。

专家:以黄河文化为依托展示厚重河南

“2021年11月,《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出台,这是我国在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对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促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姚源源认为,语言能力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石,是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能力指标,也是国家和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源源表示,应当重视语言在对外形象塑造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要作用,地方对外话语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地区面向外部世界、开展对外传播和塑造自身形象时所使用的话语,是地方文化价值观念、语言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我们应立足于我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唤醒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广泛参与意识,把在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及社会实践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特征和集体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系统的表达和传播。”

姚源源说,此外,作为具有资政导向的政策协同研究应当兼重本土性和前瞻性,在言说策略、传播方式、话语机制的完善上,从战略高度加强谋划并掌握对外传播的话语主导权,强化在文化发展、地方治理过程中的话语参与意识,真正形成言之有据、言之有力、言之有效的话语格局。

河南省委外办原副主任杨玮斌认为,“我们应向发达地区看齐,加快我省国际语言环境与传播力提升促进条例起草工作步伐,以国家规范为指导,制订出台满足我省经济、社会、文化、旅游领域对外交往实际需要的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标准和相关法规,开发多语种标准化教材和阅读资料国际交往常用术语库;以黄河文化为依托,以中原文化为纽带,以民心相通为桥梁,提高对外话语的接受度、亲和力以及对外传播能力,向国内外展示厚重的河南、包容的河南、蓬勃发展的河南,让河南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开放的河南”。


编辑:祝萍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