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医”靠③丨引进来+走出去 打造神经系统疾病防治“河南样板”

2023年08月03日11:30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着力解决患者异地就医、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公布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其中河南省获批12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并累计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资金21.3亿元,着力解决河南高端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患者赴京沪等地就医比例较高问题。7月21日起,大河网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推出《家门口的“医”靠》策划报道,实地探访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展现其在提高诊疗水平、服务患者就医等方面的行动举措和建设成效,助力健康河南建设。

大河网讯  “我们是算着复查时间,专门来郑大一附院挂了朴英善主任的门诊号。以前我姐复查只能坐高铁到北京,路途远不方便,现在不出省就可以找北京专家看病!”7月12日,在郑大一附院国际医学部候诊区,带着姐姐王阳(化名)来看病的程女士说。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很多像程女士这样的家庭从中受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第二批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健委确定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北京天坛医院在平台、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下达2亿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该项目建设,优质的医疗资源来到家门口,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

变化丨“家门口看大病,河南的患者不用往北京、上海跑了”

“现在走路怎么样?”“来,往前走两步。”“好,转身。”“恢复得很不错!”7月13日,在郑大一附院国际医学部,北京天坛医院主任医师朴英善正在为前来就诊的病人王阳(化名)做详细的检查。“神经科讲究的是定位判断,检查是很重要的。神经疾病分类也比较细,我专攻的是运动障碍性疾病,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人的情况至关重要。”朴英善告诉记者。

这是朴英善第二次来郑大一附院坐诊,慕名而来的病人很多,王阳就是其中之一。

王阳今年56岁,5年前出现下肢抽筋、行走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只能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辗转很多医院也没有确定病因,一直靠药物维持。今年3月,程女士得知朴英善主任在郑大一附院坐诊,就立即带着王阳从商丘赶来郑州看病。经过问诊、查体、基因检测等检查,朴英善确定王阳患的是与基因相关的早发型遗传性帕金森病,随后给出了药物调整的治疗方案。

“通过近4个月的治疗,我姐的病情大有好转,不仅可以正常走路了,整个人的状态也好了很多,现在都能在家照顾孙子了。”程女士高兴地说。

河南是人口大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人数较多,以脑血管病为例,全省患者人数多达147万,发病率高于326/100000。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的建成,不仅有助于提高河南省区域内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能力,也一定程度解决了人口大省“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郑大一附院出门诊时,遇到很多河南及周边省份的患者,他们不用再跑到北京、上海去看病,大大节约了看病就医的成本,减轻了患者家庭的负担。”朴英善说。

引进丨“把优质资源引进来,提升疑难重症诊治能力”

和朴英善一样,近年北京天坛医院先后有多位专家来郑大一附院坐诊。2021年,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李佑祥教授在郑大一附院常态化开展工作;2022年,李菁晶、陈启东、张忠、孟凡刚、穆士卿、温淼等多位专家长期派驻郑大一附院,在脑血管病、认知、神经肿瘤、功能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神经重症等亚专科领域开展工作。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需要“输出医院真心干,依托医院真心学”,形成干与学的“双向奔赴”。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北京天坛医院与河南省政府、郑大一附院三方通力合作,以“四引”为要求,即引管理、引人才、引平台、引技术,做到“四个输出”。在管理方面,成立过渡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北京天坛医院书记管仲军、院长王拥军,郑大一附院书记王成增担任组长;在人才方面,北京天坛医院专家派驻实行长期派驻和流动派驻相结合;在平台方面,开展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力争每年获批1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技术方面,用2~3年时间实现疑难病种和核心技术清单的全覆盖。

借助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两个国家级的平台优势,河南省建设并完善了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河南分中心、国家卫健委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脑血管病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将先进的技术带到河南,把丰富的经验留了下来。“通过将北京天坛医院的优质资源引进来,进而提升我们对疑难病症的诊治能力、对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对人才层次提升的能力,最后用在患者身上,使百姓的健康水平得到更好的保障。”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教研室主任许予明说。

布局丨“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医院,布局建设神经外科亚专科”    

许予明介绍,2019年至2022年,在北京天坛医院专家指导下,郑大一附院开展了高精度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应用、难治性强迫症的DBS(脑起搏器)治疗、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脑转移瘤3项新技术,同时郑大一附院独立开展了包括自主神经三维立体定量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中的应用、皮肤生物标志物用于路易体痴呆诊断与鉴别诊断等17项新技术。

据介绍,全省有超过3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未单独设置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比例不足30%。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后,郑大一附院将神经学科亚专业分组不断细化,建立了脑血管病、帕金森与运动障碍、癫痫等亚专科门诊。同时,将神经外科分为颅底肿瘤、脑胶质瘤、脑血管病、脊柱脊髓、功能神经外科病等八个亚专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苟建军说:“通过对标对表国际国内一流医院一流学科,此次布局的神经外科亚专科建设,完善了神经外科诊疗领域,建立了专科疾病医疗团队,明确了技术发展的方向,提高了精准诊疗服务。”

在队列及数据库建设方面,2021年起,郑大一附院牵头开展了区域内41家医疗单位的社区健康队列建设,探讨颈动脉狭窄成因、疾病负担、卒中影响等;建立了覆盖近100家医疗机构的格式化电子病历,与国家中心实现对接;建设完成57万人河南省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随访队列;建设急性缺血性卒中队列和生物样本库20000余人;覆盖全省80多家三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数据库、院内缺血性卒中数据库、颈动脉狭窄数据库等。

   

目标丨“造福河南人民,打造区域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郑大一附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数据统计显示,郑大一附院神经疾病相关专科2021年神经疾病专科门诊量392502人次,同比增长27.84%;2022年神经疾病专科门诊量434596人次,同比增长10.72%。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成效和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苟建军说:“近几年,河南省转往北京天坛医院的患者由之前的每年800余人降低至现在不足100人。外省来郑大一附院治疗的患者比例逐年升高,由建设前的1%提升至现在的5%以上。”

“郑大一附院将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需求为指引,把学科发展、医疗科研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通过开展学科亚专业设置、学科后备带头人遴选、医师专业方向确定与培养、医疗技术业务能力提升等工作,保障项目建成后专科迁移到位、人员调动到位。”苟建军说。

苟建军表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工作,发挥区域内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区域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力争2025年投入使用,造福河南人民,带动周边地区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发展”。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银新玉 张黎光 安艳鸽

文字/出镜:张家祺

影像/制作:李思豫 任昱炎

海报:韩雨松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