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来如此丨1800年前的医书里就有人工呼吸术啦

2023年09月05日12:00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最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起源地,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大河网开设融媒专栏《“源”来如此》,沉浸式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让我们一起跟随“探源人”的讲述,从河南出发,感受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河网讯 一说到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等急救手段 , 大家往往与西方医学产生联想。但是你知道吗?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人工呼吸”这一急救措施的文字记载。

  “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这一记载于《伤寒杂病论》的医方被认为是应用人工呼吸进行急救最早的医学实践,比国外的人工呼吸法研究提前了近16个世纪。

医圣张仲景青铜塑像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写下这部传世巨著的便是有着“医中之圣,方中之祖”之称的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河南南阳人,曾任长沙太守。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瘟疫流行,百姓流离失所。乱世之中张仲景体恤民间疾苦,身为朝廷官员,他一反惯例公开坐堂应诊舍药救人,留下了“坐堂医生”的称呼。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这是张仲景年少时在家乡立下的人生志向,而他的一生也始终秉持着一颗济世救人之心,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世无数医者。

医圣祠大门

  红墙疏影,暗香浮动。一座古朴凝重、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静静地矗立在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门前一对高大雄伟的子母阙迎面而立,大门上方“医圣祠”三个大字在金色的琉璃瓦映衬下熠熠生辉,“医圣”张仲景便长眠于此。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越过千年时光,如今的河南依托仲景文化,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产业,推进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由“做大”向“做强”昂首阔步前进。

  阳光穿过树枝间的空隙洒在幽深的青石板路上,路中央张仲景高大的青铜塑像微微抬首凝望着远方。1800多年前,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下了自己“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学理念。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屠呦呦因创制抗疟疾药青蒿素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时至今日,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古老的中医学秉持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蓬勃发展,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智慧。


  策划:魏剑 李铮

  统筹:李敬欣 张培君

  执行:娄恒 王世洋 范昭

  文案:李东宝 杜若森

  影像/制作:马绍坤

  海报:胡瀚泽

  特别鸣谢:中共南阳市委网信办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张仲景博物院


  相关报道

  “源”来如此丨9000年前贾湖先民就有“微醺的快乐”

  “源”来如此丨3000年前河南是这样“C位”出道的

  “源”来如此丨知道吗?中华文明众多第一来自河南

  “源”来如此丨6000年前的大河村人是狂热“追星族”

  “源”来如此丨“冰箱”、吸管杯……从文物看古人如何消夏避暑

  “源”来如此丨6000年前的大河村人是狂热“追星族”

  “源”来如此丨孔子问礼老子,李白杜甫邂逅“日月相会”在洛阳

  “源”来如此丨3800年前二里头人也对烧烤情有独钟

  “源”来如此丨26000年前的裴李岗人就开始“盘串儿”啦


编辑:陈梦伊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