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冉冉晨雾重,晖晖冬日微。站在漾着微波的眉湖旁,环顾四周,一草一木,光影斑驳,中核小楼在冬日暖阳照耀下变成暖红色,静静伫立在美丽的校园中,迎接着熙熙攘攘的同学。此刻,走在郑州大学校园里,景色令人陶醉。
近日,记者在郑州大学见到了杰斐逊·威廉(Jefferson William)。杰斐逊来自孟加拉国,是郑州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攻读国际贸易硕士学位。杰斐逊不仅英文棒,筷子也用得溜。
杰斐逊在郑州大学眉湖边接受记者采访
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重庆鸡公煲、桂林米粉……学校餐厅,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美味,俘获了众多外籍学子的味蕾,杰斐逊也不例外。“我经常去学校餐厅吃饭,尤其是吃河南烩面,一口面,一勺汤,肉汤的鲜美和烩面的筋道我着实喜欢。”说着,杰斐逊走到窗口,点了一份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
“学校餐厅充满‘烟火气’,我很喜欢这里。”杰斐逊一边吃一边说。出乎记者意料,这位孟加拉国小伙用起筷子来非常熟练。只见他先用筷子将面娴熟地夹起,大快朵颐,脸上满是幸福。
谈及自己学习使用筷子的经历,他娓娓道来:“孟加拉国人以米饭为主,除了在高档饭店或正式社交场合使用西餐刀叉外,平时一般用右手抓食取饭。刚来中国时,我发现中国人喜欢用筷子。筷子可以夹起各种各样的食物,十分便捷、有趣,那时我便萌生了想学筷子的念头。”
杰斐逊在郑州大学眉湖边读书
对于米饭,孟加拉国人情有独钟。据了解,2022年,孟加拉国大米产量占全球大米总产量的7%,是全球第三大大米生产国。孟加拉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大米约180公斤,是人均大米消费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在那九月里和十月里,稻谷一片金黄,长得无比温柔,无比美丽。”这便是诗人泰戈尔笔下“金色的孟加拉国”。
河南大部分地区以面食为主,面食的种类也有很多。为了熟练掌握筷子的使用方法,杰斐逊先是在网上搜索筷子的使用教程,掌握了筷子的基本用法后,便准备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食物供自己练习。大到一块排骨,小到一粒黄豆,他一遍遍地将这些食物夹起再放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实践,他终于掌握了这项新技能。
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这位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吃货”。在筷子的帮助下,杰斐逊先后“解锁”了不同风味儿的河南面食。“来到河南后,我发现河南人大多喜欢吃面,河南的面食味道超级好。种类如此多的面食也反映出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记者面前,杰斐逊毫不掩饰他对河南面食的喜爱。“用筷子吃面是个技术活,幸运的是,现在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小菜一碟。”
杰斐逊接受记者采访
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异国他乡求学,杰斐逊不仅可以像当地人一样熟练使用筷子,还总结出了使用筷子的心得体会:“用筷子吃饭省力与否,关键看两点:一是拿筷子的位置,二是拿筷子的手势。例如,手持筷子不能太靠下,不然夹取体积较小的食物会很费力。”通过筷子,杰斐逊成功融入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也在河南找到了归属感。“筷子的形状是一头圆、一头方,代表‘天圆地方’,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杰斐逊说。
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是全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被誉为“中原粮仓”。截至2023年,河南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超1300亿斤,小麦单产、总产稳居全国首位。无可比拟的原料优势为河南种类丰富的特色面食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舌尖上的“河南面”不仅拴住了河南人的心,也“征服”了众多外国友人的胃。一双筷子,蕴藏着的不仅是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明底蕴,更成为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缩影。(杨佳欣 周金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