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 牧堃)进入冬季,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学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应该怎样做好防范?
12月28日,河南疾控《健康半月谈》栏目走进郑东新区康平小学,邀请河南省疾控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所实验室副主任技师赵升、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所副主任医师李军、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齐咏、郑东新区康平小学校医孙子馨与学生面对面,为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广大老年朋友进行科普。
特点丨今年我省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提前已开始下降
什么是呼吸道传染病?李军介绍,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且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说到呼吸道传染病,就要说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就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外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呼吸道传染病简单地说就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传染病,就像说消化道疾病是病从口入,那呼吸道传染病就是吸入感染。”李军说,既往多年的监测数据都是在元旦前后达到高峰,但今年流感活动较以往启动略早,10月底已经开始快速升高,目前已达峰,并开始下降。
李军以流感举例说,根据目前监测数据,我省流感病例报告数、ILI%和流感核酸阳性率均已开始下降,但还处在较高的流行水平,因此防护还不能松懈。
李军认为,流感样病例中70%~80%为儿童,全省的暴发疫情中80%~90%都是发生在中小学。就监测数据来看,现阶段流感样病例的病原学主要病原体为流感和肺炎支原体,流感流行期与支原体叠加,但是流行高峰并没有叠加。
赵升提醒,呼吸道疾病的高发人群主要是自身抵抗力低的人群,如婴幼儿、学龄儿童、60岁以上人群、有基础性疾病者以及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儿童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抵抗力较差,呼吸道防御能力弱,是呼吸道疾病感染的高发人群。
区别丨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等这些传染病如何区分?
齐咏表示,支原体肺炎和流感属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两者均可经过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其主要的区别在于致病菌、易感人群、起病症状、病情进展、肺部影像以及治疗药物等存在明显差异。
“支原体肺炎的致病菌是肺炎支原体,而流感的致病菌主要是流感病毒。”齐咏进一步解释说,而易感人群是支原体肺炎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易感,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传染性。
起病症状是支原体肺炎起病缓慢,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是阵发性干咳,出现发热在 38℃左右,偶尔会出现高热,发热可持续1~3周,咳嗽症状可以长达6周;流感通常起病急,发病全身症状重,有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等表现,咳嗽等症状相对较轻。流感有一定自限性,一般1周以内可好转。
齐咏认为,当儿童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对于一些精神、胃口不受影响的轻度感染的儿童,没必要来医院就诊。发热大约3天会自己逐渐减退,居家治疗观察就够了。
“但是也有几种情况建议大家注意就医。”齐咏提醒说,当婴幼儿有高热、体温升高持续3天以上并且整体状态不佳,例如出现了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嗜睡、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呕吐等,应该及时送医。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出现发热,无论孩子状态如何都应该来医院就诊。
防护丨打疫苗常洗手多通风 这些常识要牢记
随着流感持续高发,重点场所及人群出现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高。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一旦有呼吸道传染病更容易引起传播,因此,李军认为,针对学校、幼托机构、养老机构,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在预防一些有疫苗的呼吸道传染病时,要尽早及时接种疫苗,场所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季开窗通风时人员要注意保暖;加强健康监测,不带病上学、上岗等,公共交通工具内部要清洁消毒,定期换气,保证内部的空气质量。
“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冷时要及时增加衣物,尤其是午休的时候要注意保暖。”李军说,同时要劳逸结合,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提高自身免疫力。
齐咏认为,幼童免疫系统还不健全,老人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环境清洁卫生等基础上,需要重点加强以下防护措施:尽早开展疫苗接种;幼童、老人应尽量避免前往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确需前往时,要科学佩戴口罩,降低感染呼吸道传染病风险;加强对幼童、老人日常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遵医嘱科学安全用药。
此外,家庭其他成员出现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要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当家人带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目前我省还处于流感流行季节,从检测数据上看目前以甲型流感为主,同时乙型流感也有抬头趋势,其它病原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也存在流行。”赵升说,随着防控常态化,今年发病水平和疫情前比出现回归是正常现象,在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个人应做好防护,预防是避免感染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