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甲骨文丨王蕴智: 把“甲骨文”讲给世界听

2024年01月03日07:2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张体义 温小娟

  甲骨文百人谈

  2023年12月31日下午,郑州大学南校区,刚刚主持“于安澜先生诞辰121周年追思暨《于安澜书画篆刻作品选》新书发布会”归来的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蕴智教授,又一头扎进他的“闻粟雨斋”里进行学术研究。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于安澜是20世纪我省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也是王蕴智古文字研究的学术导师。王蕴智长期从事古文字与古代文明研究,尤长于甲骨学与殷商史、商周文字考释及字源学、许慎文化研究。在潜心学术的同时,他还非常注重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在我省创建中国文字博物馆、许慎文化资源开发、仓颉文化资源开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体系的冰山一角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通常认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采访中,王教授对这一认识做了重要补充。

  王蕴智说:“汉字源远流长,有仓颉造字传说,发展到商代,书写载体多种多样。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如今考古发掘出土的主要是刻写在甲骨上、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并不是汉字的源头,它只是当时书写载体的一种。”他认为,殷墟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玉石文字、陶文都见证了这个时代的书写面貌。可以这样说,以殷墟时期的刻辞甲骨和青铜器铭文为典型代表的大宗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且具有断代意义的古汉字系统。

  王蕴智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甲骨文只是商代文字书写材料的冰山一角,并不是当时文字的全貌。即便是这样,也非常了不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甲骨文记录了与商王有关的国事内容,包括商王及其贵族的日常活动,对祖先、神祇的祭祀,还有数百个重要的方国人物、战争地望,农耕农时、田猎气象、疾病梦幻等事类,让我们看到了史书上没有见过的殷商文化,这些重要发现值得我们全力去保护、发掘、传承、弘扬。

  先民们创造文字的冲动

  如果说汉文字体系在商代殷墟时期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那么汉字的源头在哪里?

  王蕴智分析,在新石器时代的文明中,中国的南方、北方也都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文化发达了,语言丰富了,先民们想把这些语言概念记录下来,很多原始部族都有创造文字的冲动。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我国各地出土的史前远古符号有很多典型材料,它们有的已具备了构成文字的某些基本要素及特征,可以纳入汉字演进的历史轨迹上来考察。如漯河贾湖文化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刻画符号,安徽蚌埠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的双墩文化时期刻画符号。大汶口文化图像符号,邹平丁公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的“陶书”,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陶器上那些排行连刻的符号,双墩符号中所见部件组合式的构形等,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符号,有的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浪花,有的则可能融汇到汉字产生的主流道路上来。

  在王蕴智看来,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我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而中华文字的起源与演进过程并不是一条单纯的主线,发明文字的人物也远远不止一个仓颉。

  传统甲骨学与现代科技的激情碰撞

  殷墟甲骨是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使用的文字中唯一“活着”的大宗文字资料。在甲骨文研究中,学者们的坚守使这门古老的学问绝学不绝、冷门不冷。

  王蕴智介绍,甲骨文发现至今不过120多年,其间研究甲骨文的名家辈出。其中最著名的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被称为“甲骨四堂”。新中国成立前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还有河南大学都是甲骨研究的重镇。外国学者也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甲骨学也因此成为了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甲骨文研究基地,培养、推出了一批甲骨文研究青年人才,甲骨文研究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在甲骨文研究越来越热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沉下心来做基础研究,在释读的基础上进行商代语料和历史文化的研究。”王蕴智说。

  近年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益于国家对甲骨学的重视和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甲骨文的整理和研究领域成果迭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启动。王蕴智教授承担了子项目“甲骨文全文数据库及商代语言文字释读研究”,该项目前期成果获得了首届“王懿荣甲骨学奖”。

  王蕴智说,数字化时代,利用数字化研究甲骨文是一种趋势,一个方向。把与甲骨文相关的原始材料全部输入计算机,极大地利于检索与基础研究。

  他还特别提醒,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要强调数据的标准化,最好有国家层面的集中数据平台,朝着统一标准化方向努力。

  让古文字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从仓颉造字传说到这些年来的考古发现,都表明河南是文字的重要发祥地。”王蕴智说,关于仓颉的遗迹,在河南就有8处。仓颉被尊称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区的南乐、开封、鲁山、虞城等地,还有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河南上蔡人李斯身为秦相,他曾经作有《仓颉篇》字书,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说文解字》这部文字学字书,是许慎在家乡召陵(今属漯河)完成的。早在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今属卫辉市)一座战国古墓出土了一大批竹书。汲冢竹书的出土,使河南成为我国竹书文字的最早出土地,同时这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官方组织整理出土古文字资料的最早记载,这些汉字学术史上的种种经典佳话,无不映照出古汉字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王蕴智认为,作为中华文明标志之一的古汉字,最早就是在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并被世代传承的。“以殷墟出土的10余万片刻辞甲骨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目前殷墟时期甲骨文字目已达4000多个,可释字目1500多个。另外河南还出土大量温县盟书,数千件魏晋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以及宋元以后的活排宋体字,从这些丰富的汉字文化遗产中,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王蕴智说。

  作为河南省人文学科的一位学术带头人,王蕴智倡议“为文字安个家”,倡导“许慎文化”。他倡导并推动建设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多年,堪称一部“景观式文字大典”。

  对于如何利用河南丰富的文字资源发展文旅事业,王蕴智建议,汉字资源是全人类文化遗产,河南要充分保护好、开发好、活化利用好。可以通过创新创意,做好汉字文创、动漫、游戏、研学等活动,让汉字文化“活”起来,让古文字在新时代大放异彩,实现从文字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编辑:孙振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