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健”二十四节气•大寒丨岁末大寒至 藏神蓄力候春来

2024年01月19日20:20

来源:大河网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结晶,不仅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典藏”,也是保持健康体魄的秘宝。《“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河网联合河南中医药大学共同推出“豫健二十四节气”主题策划,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专业指导,擦亮河南中医药“金名片”。

大河网讯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月20日,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此时,沉淀着一岁之末最深重的寒冷,却也酝酿着四季流转中最动人的春意。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二十四节气循时而动,而中医药文化正讲述着其将生命节律与节气时令紧密相连的智慧。那么,如何在大寒时节为一年的养生做收尾、为来年春天阳气的生发做准备呢?记者采访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教授郑攀,和广大网友一起为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藏神蓄力。

暖身先暖心

大寒养生讲个“暖”字

民谚有“三九四九冰上走”“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都是形容大寒这一时节冷的程度。郑攀说:“正是由于此时往往气温下降,并伴随寒潮、大风和雨雪天气出现,所以大寒养生,讲个‘暖’字。”

银装素裹的冬景透露着大寒时节的寒意

“暖身先暖心,在大寒前后保护心脏十分重要。”郑攀解释道,寒气容易损伤阳气,而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有得温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的特点。加上抵御寒冷时身体会加速新陈代谢,产生更多的热量以维持体温,而这又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每年1月至2月初天气最寒冷的时候,除了感冒、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均易高发。

“与此同时,如果室内空气长期不流通,以及人们为了驱寒而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物,也会导致血脂升高、血压波动,从而加重心脏负担。”郑攀建议在大寒时节应该注意防风保暖,除了要注意室内保暖,外出要戴口罩、帽子、围巾等,尤为关键的是足部保暖,以避免风邪和寒邪侵入人体。

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才能暖起来。郑攀提醒广大网友,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此时应该做到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可以通过适量的活动来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

少进补,多食温

冬三月着眼于“藏”

冬三月,此谓闭藏。大寒是冬藏精气的最后阶段,也是阳气从敛藏到生发的关键过渡期,此时则要休养生息,不要消耗太多精力和体力。

“这种闭藏是一种积极的能量蓄积,就是把阳气藏住,藏于内,来年春天生发时才有本源。”郑攀认为,依照“藏”的原则,我们既要抵抗严寒,又要蓄存能量。

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学生都穿着厚厚的衣物在学习。

古谚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早晨饮用温补阳气的人参黄芪酒,借助上午自然界生发的阳气,使人体阳气亦得以生发,发挥防风御寒的作用;晚上服用滋阴补血的杞菊地黄丸,有利于人体阴血的充盛、阴阳气血的共生。自古流传下来的这个滋阴固阳药膳方其实说的正是——冬三月的“藏”可以从饮食着手。

“大寒时节虽然仍是冬令进补的好时机,但进补量应逐渐减少,重点也应放在固护脾肾、调养肝血上。”在郑攀看来,小寒时节,由于气温骤降,人体容易出现阳气不足、阳虚寒邪侵入的情况,中医主张在此时进补。而到了大寒,气温已降至最低,人体阳气趋于内敛,此时若再过度进补,则容易导致内火上升,引发口腔溃疡、痤疮等疾病。

郑攀告诉记者,饮食应该以温补滋阴为主,糯米、栗子、核桃、桂圆、羊肉、牛肉等都是合适的食物。

“在冬季的尾声,我们要做好一年的养生收尾工作,为春天的阳气生发做好准备。”郑攀称,为了顺应季节的变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升散性质、健脾理气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等,以适应大寒向立春的过渡。

“冬藏”转“春生”

“豫”见二十四节气健康密码

“大寒不仅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郑攀说,由于大寒时常与岁末时间重合,我国民间有“大寒迎年”的说法,一些民俗活动便也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意味,除旧布新,置办年货,家家都预备着以最抖擞的面貌迎接新岁。

“每到这个时候,怎么筹备一桌团圆、热闹、充满仪式感的年夜饭是大家都十分关心的事情。”郑攀认为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不忘养生之道。

一顿既有丰富口感又能保持健康原则的年夜饭,需要注重食材的选择、烹饪方式的多样化、膳食搭配的合理,以及科学的用餐时间。郑攀提到,要尽量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像时令蔬菜、水果和海鲜等,这些食材富含营养,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为了保持食物的健康,可以尝试不同的烹饪方法,如清蒸、炖、煮、烤等,这些烹饪方法可以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减少油脂的摄入,减轻肠胃负担。

“大寒过后,待立春来到,新一轮的二十四节气也会周而复始地开启,新一年的养生也要继续。”郑攀说,“阴阳平衡”是现代中医的专业术语,源于《黄帝内经》养生的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大意是人类要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春天,养阳气、调肝气,为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夏天,用“适量吃瓜+排汗+避寒”三件套振奋阳气;秋天,以外养内解“秋燥”,为过冬储备“贴秋膘”;冬天,配合五音疗法的“电子中药”养精蓄锐,是保持生命活力的秘诀。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运转,生生不息。一起在二十四节气里找到科学养生密码,以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万物一起,去拥抱一个崭新的时光轮回。(王怡潇 董蕾 实习生 曹玉彤)

编辑:任昱炎  审核 :赵汉青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