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的留学生雨拟在辽河油田高凝油展示馆参观。受访者供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正腔圆、饱含情感,这是来自苏丹的留学生雨拟每每想念自己的家乡时,都会吟诵起的唐诗。那一刻,她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雨拟从小就有在中国生活的记忆。她在2004年、2014年先后两度来到中国,陪伴母亲求学深造。正是在与中国的两次邂逅中,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2013年年末,她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中斩获全国一等奖。
“我在中国度过了10多年的时间,对诗词的热爱和理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每一首诗都像一个小故事,既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也体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回忆起第一次学习李白的《静夜思》,雨拟就被“短而美”的唐诗所打动。“短短20个字里有很多意思,这里有人、有时间、有地点,有对家乡的思念。”
热爱文学的雨拟也曾读过苏丹诗人哈桑的诗《茅舍》。“同样是写思念故乡,哈桑的诗很长很细,而简短的唐诗反而有大的想象空间。”在她心里,不管住在哪里,只要在有月亮的晚上,安静地想念家乡,自己就成了李白《静夜思》里的人。
在中国的时间越长、接触的唐诗越多,雨拟越觉得唐诗好听、有节奏。“七言绝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果变成八字一句的‘朝辞白帝彩云之间,千里江陵一日回还’,节奏就不一样了。”谈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她感慨诗词格律的精妙,“仅一个字的变化,诗词可能就会从有韵律的诗变成普通的语言”。
和普通日常用语相比,古诗词短小却寓意丰富,让雨拟沉迷其中。在她看来,中国古诗词里的情感,能够打动全世界。“当朋友送别,会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爱一个人,会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自己的国家而不怕死,会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美好的感情是属于全世界的。”
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的联接,也让雨拟感叹唐诗之妙。“李白写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人和山互相看着都看不够,这个感情真好啊!”雨拟说。
“含蓄的、好听的、有感情的唐诗应该传播给全世界。”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舞台上,雨拟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苏丹,雨拟有不少朋友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感兴趣。这源于阿拉伯国家的名言:“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雨拟说,这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过的话,表达了阿拉伯人民渴望学习中华文明和中国智慧,并且这句古训至今仍在流传。
有时,读到有哲理、有共鸣的诗词,雨拟情不自禁地想要分享给家乡的朋友。尽管用阿拉伯语翻译出来便失去了节奏和韵味,她依然坚持分享。受到雨拟的影响,远在苏丹的朋友也会主动向她了解关于中国的点点滴滴。
在学习中文的漫长过程中,雨拟已经融会贯通。从《家有儿女》到《甄嬛传》《中国诗词大会》,同龄的中国孩子看过的电视剧、综艺节目,她也一个不落。她不仅从节目、影视剧里学中文,还能够从中了解诗词歌赋。
如今,雨拟成为妈妈的“学妹”,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读计算机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教育学院的2008届留学生毕业生展示榜上,还留有雨拟妈妈的照片。在雨拟的回忆里,小时候和姐姐一起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园里跑闹的场景依然清晰。“校园还是那个校园,老师也还是一样可爱可亲。”
在中国10年有余,雨拟还喜欢上剪纸,学习之余她会在房间里一连剪上好几个小时。中国美食也是她的“心头爱”,传统中国节日里,她们一家人会一起包饺子。目前,雨拟正忙于本科毕业事宜,并为继续深造作准备。
雨拟将中国视为第二故乡,她和中国的不解之缘还将延续。“毕业之后还是想继续留在中国。”她说,“很多年后回到苏丹,晚上看到月亮,我会想起《静夜思》,我会想念中国,也会想起那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俞希 范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3月25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