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青年有模Young 丨大山“药王”种“仙草”

2024年04月30日22:3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你等一下,千万别走了啊,一会儿都中了,你伯伯去拿啦。”暮春时节,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店子乡的农田里一派忙碌景象。在中药材育苗基地的路中间,一位头戴毛巾的农民大娘,张开胳膊拦下了一辆正要驶离的轿车。

开车的人叫钟发明,是宁寿堂钟氏疗法的非遗传承人,也是这个基地的带头人,在这里大家都喊他“钟大夫”。因为听不太懂当地方言,钟发明以为大娘不舒服,赶紧下车查看,在一番“比手画脚”之后,一个提着麻袋的大爷从远处跑了过来,把东西塞到了他的手里。

钟发明打开一看,是一袋子的豆角,他才明白两位老人的意思。后来询问村支书才知道,原来他给大爷大娘带过药。

“苦药材”带来“甜日子”

“俗话说,药材好,药才好。在中药方剂中,药材和药方一样重要,同样的药材,质量不同,药效也会相差巨大。” 宁寿堂是钟氏中医药世家的堂号,拥有三百年的历史,到钟发明这里已经传承七代,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明白想要开出一个“好方”,就要拥有一味“好药”。

为了找到合适的种植地,他几乎走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信阳、南阳、焦作、林州……这些地方的深山老林里几乎都有他的足迹。

“你们是不知道啊,当我在山上看到那么多野生连翘和其他药材时有多惊喜,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药材宝地。”说到店子乡,钟发明的脸上不由自主地眉飞色舞起来。他告诉记者,这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植被覆盖率达97%以上,年平均气温16.5℃,气温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气温适宜、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是道地中药材黄精种植的优生优育区,也是不少中药材的种植“宝地”。

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药农们翻开泥土,播下希望的种子,整齐有序地进行取种、摆放、种植等,动作熟练,一气呵成。

“其实,一开始让农民朋友就这样跟着你干,并没有那么容易。”钟发明说,中药材的种植不同于一般的农作物,它对环境要求高,不能有污染,品种选择有限制,对光热气和水肥都有要求,进乡考察时能感觉到大家的种植意愿并不强。

钟发明告诉记者,早期的店子乡交通不便,环境相对闭塞,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出去谋生了,留下来的大多是60岁左右的老年人。经过与老乡们以及乡党委的多次协调沟通后,终于达成了种植协议,由宁寿堂统一配送种子、统一育苗、统一种植时间、统一发放到农户手中、统一田间管理并用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这才缓解了大家心中的疑虑。

“我们带领技术员手把手地教他们施肥、除草,以中药材种植为载体,组织300余人在家门口务工,农户平均增收4500元以上,现在路修好了,年轻人有的也回来了,现在的店子乡不仅环境好,大家的日子也好起来了。”钟发明说。

现在,店子乡林下种植中药材达1.3万亩,其中西红花、红色金银花、芍药等道地药材300余亩,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成了老百姓致富增收的有效渠道。

科技“浇灌”让黄精“破土成金”

作为一名中医传人,如何了解到这么多中医药种植的知识?钟发明说,这些年,他和团队经常深入到伏牛山腹地,爬遍了山山岭岭,走过了沟沟坎坎,穿越了片片林地。朝日未升就进山,夕阳落尽始下山。荆棘划破了衣衫,脸上手上腿上都是血痕。多次滚落山沟,磕破了脑袋和膝盖,脚上都是血泡。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吃带来的烧饼。白天在山里摸爬滚打,夜晚整理样本和资料。就这样,他们弄清楚了哪座山,哪道沟,哪面坡,哪片林的土质如何,腐殖质薄厚,酸碱度高低,光照强弱,从而为种植合适的药材品种找到了科学依据。

在业内,黄精种植有着“3年为菜,4年为药,7年为宝”的说法,这意味着一般需要经过4年充分生长,黄精才能产生药用价值,从而被采收。其间,黄精种子播种后需要历经两次休眠期,第3年才能破土出芽。

为此,钟发明专门请来了种植宣讲团,带着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深入一线向农户讲解黄精种植知识和产业价值。在种植模式方面,他开展了大规模的实践探索,摸索出大田种植、荒山栽培以及林下种植三种路径。钟发明的林下种植紧扣“林下经济”思路,不影响原有作物生长,无需改变种植习惯,既缓解了耕地的紧张,又能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提供增收,实现了“地上结果,地下生‘金’”的发展,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种植模式。

作为店子乡中药材种植的带头人,钟发明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为让农户真正掌握种植技术,除去办公时间,他总是和技术员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与乡亲们一起农耕作业,带领种植户们学习黄精病虫害防治,尤其是近年因高温天气出现的种植问题,他和农户们一起走入田间除草、施肥、套袋,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当地的中药材种植户学习到了许多知识,他的中药材生产经验丰富,熟悉中药材行情,经常为广大药农答疑解惑。

今年65岁的村民王庆珍告诉记者,自从村里的土地上种植了黄精,生活也跟着好起来了,像她这样年纪大的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农忙时能照顾自家的地,收入还不低,特别满足,希望村里能多一些这样的带头人。


编辑:张龙(小)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