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6000年前大河之畔的郑州,生活着一群勤劳智慧的先民。他们在劳作之余,仰望浩瀚苍宇,认真地在陶器上绘出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彗星纹等丰富多彩的纹饰,因此他们生活的村落被称为“星空下的村落”。
大河村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是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直至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的全过程,文化内涵丰富、文化链条完整。
5月13日,记者跟随“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队走进大河村遗址,探索这座“星空下的村落”。
大河村遗址发现记
1964年秋,大河村附近杨槐村,一位村民在村东北的花岗上挖红薯窖,发现了一面带有瑞兽葡萄镜纹饰的铜镜。随后他带上铜镜到文物部门报告了出土文物情况。
“接到通知后,郑州市博物馆立即派人到现场调查,发现地面散存大量红烧土、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遗物,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史前遗址。”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杨猛说。
经过前期的准备工作,1972年10月进行试掘,大河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正式拉开帷幕,真实的面貌日渐显露出来。
杨猛告诉记者,从1972年开始,大河村遗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掘。其中,2018年至今的第三阶段,为配合遗址公园建设和“考古中国”课题研究,共进行了6次考古发掘工作,发现了环壕、城墙和地震裂缝等重要遗迹,详细厘清了遗址的平面布局,丰富了遗址的文化内涵。
“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在考古发掘中极为重要。”杨猛回忆说,2018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探方内有一条呈东北西南向的裂缝,裂缝内填满细沙。当时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人员看到后怀疑是地震裂缝。
经过多学科的研究,发现在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大河村遗址至少存在两次地震,“其中一次地震不低于六级。”他说。
彩陶:“星空下的村落”
“仰韶文化,又被称为彩陶文化。”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里,讲解员生动讲述着大河村遗址的彩陶。
陶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
彩陶上的纹饰多集中在器物的腹部,以白衣或红衣打底,红彩、黑彩或棕彩绘图,颜色鲜艳,图案绚丽,构图严谨,笔画清晰有力,体现了大河村先民高超的绘画水平。
“新近出土的白衣彩陶盆不仅以体形硕大、造型典雅、花纹繁缛著名,而且‘锔补’技艺的出现,将我国陶瓷锔补技艺的历史大大提前。”讲解员说。
此外,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对研究彩陶的发展和风格规律具有突出的资料价值和标本价值。这些彩陶在研究仰韶文化分期、划分文化类型、确定各文化类型早晚关系等学术领域,可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特别是其中的一些与天文有关的花纹图案如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和彗星纹等,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讲解员告诉记者,“它比殷商时代甲骨文中的天文资料还早两千年左右,对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手办:“大河村一家人”
在参观接近尾声时,讲解员向大家重点介绍了放在文创产品区域的手办,名字叫做“大河村一家人”。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手办中有爸爸、妈妈和儿子三个角色。形象设定上,在充分考究考察与现代的结合下,不仅体现出爸爸幽默风趣、妈妈英姿飒爽、儿子活泼可爱的性格特色,还添加了许多大河村遗址的代表文物——白衣彩陶盆,彩陶双连壶。
据介绍,手办灵感和元素取自大河村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房基F1—F4、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盆等文物,塑造了一组仰韶时期原始人卡通形象,将人物造型、姿态与大河村代表文物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盆、石锤、鹿角等结合,趣味还原仰韶时期先民精神生活状态和生活场景,有力宣传了大河村遗址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
“我们将原始部落的一家人童趣化、生活化,借以拉近现代人与原始人类的距离,创造出的一个个童趣的形象既可以传递原始部落文化,又可以拉近我们与他们的距离,感受不同时期的文化趣味。”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告诉记者,“希望借此IP形象,能展现5000多年前大河村先民的生活生产场景,传递大河村特有的文化意义。”(李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