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同学们知道甲骨文中的这个字是什么字吗?”“河南博物院有9大镇馆之宝,同学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老师身上穿的衣服叫什么?”……
6月1日,来自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的38位同学,在河南省省直志愿服务联合会的组织下,来到河南博物院、河南艺术中心和新华书店,开展了一场“文明探秘·匠心独运之旅”公益研学主题活动,在行走的课堂中触摸世界。
解锁镇馆之宝
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智慧
6月1日一大早,河南博物院门前就热闹非凡。记者看到,一群群身穿不同校服的孩子兴高采烈地走进展馆,在轻快的步伐和欢笑声中,满怀对眼前这场文化之旅的期待。
参加“赤子童心”公益研学的同学们也不例外,一路的期待,在到达时变得更加具体。
38位同学来到河南博物院进行研学
进馆前,志愿者为同学们佩戴好讲解器
“这就是最早的冠军奖杯。”“同学们你们看,这个文物像不像一个猫头鹰。”“今年是什么年?河南博物院里是不是有很多龙?”在两位志愿讲解员的带领下,38位同学沿着历史脉络,从贾湖骨笛,到杜岭方鼎、妇好鸮尊,再到玉柄铁剑、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揭秘一件件文物背后的前世今生。
同学们认真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它是甲骨文的‘鼎’,像个小妖怪。但仔细看也很像鼎的样子,上面双耳,中间圆腹,下边有足,足上还有装饰。早期的鼎用于煮肉食,一般有三足圆形和四足方形,后来演变为重要的礼器。”河南博物院志愿讲解员让同学们一起想象,在文物面前,我们就像穿越到了古代,通过文字、器物感受着历史中那个时代的生活究竟如何。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贾湖骨笛,以前我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文物竟然可以出现在眼前,觉得非常神奇。”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中心小学学生王逸驰流利地说出贾湖骨笛的制作工艺、用途、历史意义,难掩自己第一次看到镇馆之宝的喜悦之情。无独有偶,给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中心小学学生王燕汐留下最深记忆的文物也是贾湖骨笛,她告诉记者:“没想到8000年前就有乐器了,而且,它演奏出来的声音特别悠扬,感觉来自很远的地方。”
“玉柄铁剑是‘中华第一剑’,尽管看上去像块不起眼的‘烤红薯’,但老师说它像是一杆破土而出、英姿飒爽的翠竹!”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中心小学学生闫璐则告诉记者,“回家要跟妈妈分享今天看到了一把2800年前的宝剑,特别帅气。”
听着文物的故事,同学们沉浸式感受天地之中、华夏之源,从河南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
探寻豫剧神韵
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艺术
在河南艺术中心,同学们举手抢答五个椭圆体的造型是陶埙
“老师,我发现中间这个塔像刚刚在河南博物院看到的贾湖骨笛,两边的‘大金蛋’其实像陶埙。”在河南艺术中心,38位同学了解到五个椭圆体是由河南出土的6500年前的古代乐器陶埙造型演变而来,艺术墙像黄河波涛翻卷的浪花,仿如母亲河黄河穿越了时空,听见了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发声。
同学们跟老师学习豫剧的姿势
“同学们,老师身上穿的衣服漂亮吗?你们知道这件衣服叫什么吗?”沿着声音的魅力,孩子们参加了非遗传承“豫剧你好”,和老师一起学习豫剧知识。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活动现场,38位同学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豫剧的唱腔和表演技巧。他们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模仿演员的动作和表情,逐渐融入戏曲的氛围中。有人还主动举手,和老师合唱了豫剧《花木兰》选段。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豫剧,虽然刚开始老师让练习姿势的时候觉得有些吃力,但慢慢地我就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新乡市封丘县黄德镇中心小学学生齐祥珂今年12岁了,性格有些腼腆的她,在体验的过程中却毫不胆怯,同行的队伍有她在班里的好朋友,她非常开心能和“小伙伴”一起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六一”儿童节。
聆听“榜样故事”
在行走的课堂中感受力量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轨迹中,不仅有来自历史的力量,也有来自榜样的力量。
在郑州市新华书店省直书店,孩子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起学习阅读了《讲给青少年的100个焦裕禄故事》这本书。
同学们翻阅《讲给青少年的100个焦裕禄故事》一书
“我觉得他非常勇敢,面对这么大的风沙他敢去克服。”“他也很有爱,他总是想到把好的东西都留给别人。”“他特别坚强,那么疼了也在坚持工作。”……不论是翻开书页,还是观看荧幕中播放的电影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更通过在研学活动中的坚持、友爱,亲身体验了榜样精神的力量。
河南省省直志愿服务联合会秘书长马祺盛表示,在河南省省直文明办指导下,今年的“赤子童心”公益研学系列主题活动是在2023年“赤子童心·致敬五星红旗”公益研学活动走进北京的基础上,开启了新的公益研学之旅,旨在让广大青少年全方位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感知文化艺术的精妙,成为优秀的时代新人。
据悉,“赤子童心”公益研学系列主题活动还会继续开展黄河生态·绿色工艺之旅和商都遗风·追寻先贤之旅,为更多孩子开启奇妙的旅程。(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