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丨体验“宋式”生活美学 在大运河旁邂逅“东京梦华”

2024年07月02日08:39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青春没有售价,夜骑52公里向灌汤小笼包、桶子鸡、杏仁茶出发!”入夏以来,凌晨时分的郑开大道也格外热闹,“特种兵”大学生们又发起了新的挑战——骑着共享单车去开封体验什么是“东京梦华”。事实上,不论是小吃,还是木版年画、汴绣,火的不仅是一份“打卡清单”,更是“非遗里的新国潮”。

7月1日,“非遗里的新国潮”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近距离走进朱仙镇木版年画、宋风四雅、汴绣、北宋官瓷背后的非遗传承故事,感受宋韵雅艺。

一印一刷刻下年画里的文化记忆

开封博物馆入口处,宛若木质城门大开迎客,而大门上也和寻常百姓家一样,挂着一幅年画,秦琼、尉迟恭两位武将威严地“站立”着。

位于开封博物馆木版年画展厅的门神画

“木版年画源于古时的‘门神画’,题材多取材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所喜爱与敬仰的英雄豪杰。北宋时期,经济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提供了诞生的理想土壤。”开封博物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保护中心主任、朱仙镇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蔡瑞勇告诉记者,不止在开封博物馆,木版年画在开封的大街小巷处处可见,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分为起稿、雕版、印刷3道工序。想要做出优质的雕刻,需要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地练习,揣摩透每一刀落下的角度、力度,在毫厘之间见功夫。但蔡瑞勇始终认为,非遗的传承不仅在工艺上,也在创作上。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步步连升》    

“其实,朱仙镇木版年画本就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是一项充满生活气息的非遗,在《清明上河图》中也可以找到缩影。每年过年常见的娃娃抱鱼年画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我们现在也在围绕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和故事做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案设计。”蔡瑞勇一直致力于让这项来自1000多年前的非遗以新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团队不仅设计了包括拼图、抱枕、服装等在内的50多种文创产品,还经常走到学校中做宣讲,他希望更多人能够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着烟火气和旺盛的生命力。”刀起刀落,一印一刷,已然把文化记忆刻在了木板上。

“宋风四雅”讲述“东京梦华”生活美学

“烟火气”兼具“文化味”,正是“东京梦华”的韵味。这份雅致,不止浓缩在一幅年画里,也在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四合一”的生活美学里。

“宋风四雅”之一插花

走进展厅,已经能闻到阵阵沁人的香气,太和香堂古法制香技艺非遗传承人邓焚月正在焚香,她的身边还坐着点茶、插花、弹古琴的雅士伙伴。

“‘宋风四雅’为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中记载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邓焚月的名字和她所从事的行业仿佛有着冥冥之中的缘分,对宋代雅事如数家珍的她告诉记者,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欧美学者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在社会人文艺术的影响下,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的生活。

“‘宋风四雅’所传承的生活美学更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邓焚月解释道,在点茶的过程中一定要极其专注,插花也是一门需要静下心来的艺术,“宋风四雅”的雅正是在繁杂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种方式安放我们的心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东京梦华录》等以宋代为背景影视剧的爆火,让更多人看到了宋代人生活的雅致,“宋风四雅”也随之“出圈”。邓焚月希望可以带着这份“宋韵”走到世界舞台,她今年也定了个目标,“要让海外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们,看到这样一种生活美学。”

指尖上的“针”境界“绣”出千年宋韵

北宋都城外,汴河波光旖旎,船夫摇桨泛舟,家家户户挂着年画,士大夫焚香饮茶……这不仅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情景,也被留在了一幅汴绣作品中。

“老一辈汴绣人将北宋张择端的国宝画作《清明上河图》中的盛景‘搬’到绣布上,也将宋文化搬到了生活里。”汴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苗炜告诉记者,汴绣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绣制中国名画、古画著称于世,绣品古朴、典雅,如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个扇子好漂亮啊,上面刺绣的金鱼活灵活现的。”采访团一行人在汴绣前挪不动步,对精致的绣品一见钟情。

苗炜和她的汴绣作品

汴绣《大瑞图》

事实上,汴绣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工艺匠人们的不懈努力。“很多人觉得汴绣就是对画稿的还原,其实不尽然。”苗炜认为,刺绣是针线的语言表述,用针法要恰到好处,比如一根线,劈成238根丝,而每种颜色又有10多个色阶。当用绣线对画作进行再创作时,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既有原画的艺术性,又有汴绣独特的语言。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开展汴绣技艺扶贫工程,在贫困村镇进行刺绣技术扶贫工作;开办公益教学,在汴绣绣工中培训绘画技艺,培养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让开封汴绣更有艺术内涵,更有生命力。”苗炜说,技艺只有在传承和创新中才能彰显其生命力和历史文化的厚重。

一刺、一勾、一挽、一纳,飞针走线中尽显宋韵的清秀典雅,汴绣正以其特有的丝丝入扣的技艺手法解读着中国丹青妙笔浓厚的人文历史。

用匠心揽起传承文化的“瓷器活”

“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记载着,宋徽宗广招制瓷艺人,总结历代制瓷技艺,烧造出了精美绝伦的北宋官瓷。

要揭秘宋朝人的生活密码,一尊官瓷也有其特有的意义。

陈连义在打磨作品。受访者供图

2007年2月6日,北宋官瓷烧制技艺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众多传统文化工作者一样,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非遗传承人陈连义的艺术也是源于喜欢。

北宋官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为学习北宋官瓷技艺,陈连义曾踏遍青山,造访名家。他与泥相和,与炉窑相伴,改炉窑、选土质、塑型,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复原了北宋官瓷古朴敦厚的造型。“在釉浆配比时,每一种原料的剂量都要严格把控、分毫不差,只有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才能找到最稳定的配比。”回忆起制作过程,陈连义依旧感慨万分,他告诉记者,北宋官瓷的釉色粉青即是道家所说的“上清”,代表着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相生。

“只有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北宋官瓷才是精品。”文化传承,贵在创新,陈连义认为,北宋官窑不但要有精美的外表,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创作之余,陈连义另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传承。他同样认为,只有愿意学习的年轻人多了,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地传承。

在这座宋韵流淌的千年古城里,《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街角胡同仍在,充满烟火气的点点滴滴仍在,这,正是非遗里的新国潮。(董蕾)



编辑:祝萍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