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破译文明密码,阐释古韵风华 在豫留学生代表走进漯河

2024年08月20日09:15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讯 带着“何以中国”之问,8月19日,参加“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风团的在豫留学生代表,来到河南省漯河市,力求通过实地考察破解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种种疑问。

说文解字

通过汉字破译文明密码

文字,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回答“何以中国”之问,离不开对汉文字的深入理解。许慎,作为《说文解字》的作者,揭示了汉字的演变历程,系统地整理和解释了汉字的构造和意义。8月19日上午,留学生代表走进许慎文化园,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难不难?你们觉得怎么样?”在许慎文化园,来自白俄罗斯的喀秋莎(Katsiaryna Pachtalyonava)面对记者镜头,挑战起了中文绕口令。

和其他几位留学生代表不同,喀秋莎虽然才来中国一年,但却说着一口相对流利的普通话,日常沟通几乎没有障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口齿伶俐”的白俄罗斯小姑娘也认为汉字非常难。“我觉得汉字非常非常难,汉字有很多意思,但是外国人很难明白这个意思是什么。”在喀秋莎看来,汉字难就难在“一词多义”上,因为每一个汉字不仅有其基本意义,还常常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多重解释。

在许慎文化园合影留念(左一:喀秋莎;后:贝尔)。

“但是我觉得如果每天都好好练习,是可以学(好)中文的。”汉字虽然难,但在喀秋莎眼中,“一词多义”也是汉字文化独特且丰富的体现。“今天我在许慎文化园看到了许多汉字,而且还见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感到很开心。”喀秋莎说,今后她还将继续学习汉字,通过汉字了解更多中华文化。

“我终于有机会一睹汉字的发展演变了。”来自埃及的贝尔(Mohamed Elbleihy)兴奋地告诉记者,汉字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字系统,其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文字的发展,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他对汉字的形态变化和文化内涵充满了好奇。

“如果你们对汉字非常感兴趣,想要探索汉字的发展演变,那么一定要来许慎文化园参观,因为这里是学习汉字的首选之地。”贝尔说。

余音绕梁

通过骨笛阐释古韵风华

音乐是文明的象征,而作为音乐的载体,乐器的发明更是文明的标志。乐器不仅承载了音乐的表达,也反映了一个文明的技术进步和艺术追求。结束了在许慎文化园的参观,当日下午,留学生代表一行乘车前往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进行探访。

作为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聚落遗址,贾湖遗址距今已有约9000年的历史,这里出土的文物数量庞大、品类丰富、制作精美、内涵深厚,为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存所罕见,因此被誉为东亚地区万年以来第一座历史丰碑和文化高峰。

“贾湖骨笛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贝尔告诉记者,他在贾湖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一些距今9000多年的原始工具,有骨器也有石器,接连发出感叹,“当时的人们生活真是艰辛,所以我们能过上今天的生活,更应该学会珍惜。”

然而,生活虽然不易,但在贝尔看来,贾湖的先民们仍然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尽管生活不易,我们的贾湖先民还是发明出了骨笛这一乐器,或许当时的人们在喝完酒之后,还会吹奏一曲,和家人们一起打发时间。”贝尔告诉记者,不只是骨笛,9000多年前的酿酒技术也让他印象深刻。

在贾湖遗址合影留念。

“很难想象,原来9000多年前的贾湖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贝尔感慨道。他认为,这不仅体现了早期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为了解中国古代先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建筑房屋、结网捕鱼、耕种水稻、驯养家畜、制作陶器、祭祀神灵……贾湖先民们在中原大地上缔造了多个独特的“世界之最”,为人类文明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

时间不语,却在遗址中留存了千年秘密;历史无声,却在文物中讲述了万年故事。(赵汉青 张雅涵)

推荐阅读

Global Talk丨戳这里 看更多


编辑:路娇  审核 :姜秋霞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