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城市更新,是一场物理空间的重塑,也是文化、经济与生态的深度融合与再生。它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它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随着城市更新行动速度的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步伐也在加快,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本期《委员会客厅》节目邀请到河南省政协委员、泛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设计师张峰,与我们共同探讨一个关乎城市未来发展与居民福祉的重要话题——城市更新。
主持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张委员,在新时代背景下,您是如何理解城市更新的内核要求的?
嘉宾:2015年至今,中央在六次重要的会议上提到城市更新,要可持续地推动城市更新工作,做好地下基础设施工程,打造宜居、智慧、安全、韧性的城市。我认为,城市更新应该回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上。“民为邦本”,我们做城市更新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充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吸收民智,开门做体检、开门做规划、开门编制实施方案,让老百姓充分介入到城市更新的实际工作中来。这样,我们既能做“高大上”的城市更新工作,也能做“小而美”的城市更新工作,更能把老百姓关注的、相关的一些生活工作方面的问题提出来,在城市更新中不断地去完善解决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治理方式,推进城市更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今年5月,财政部公布了城市更新行动中首批拟支持城市名单,但其中并没有我省的城市,这是为什么?
嘉宾:今年,城市更新工作是国家推进的一个主要的工作,我们河南省也积极地响应,郑州市代表河南省参加评选。前段时间我与几位委员和领导去考察了个别地方的城市更新工作,其中包括郑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例如商都古城的保护工作和更新工作,二砂厂工业遗址的改造工作以及旧街道改造等多方面工作都做出了一定的成效,老百姓能感受到很多变化。本次没有评选上,或许是因为我们在一些细节问题、民生问题上还没有做到位。鉴于资金问题、系统统筹问题和分批分期的问题等,下一步我们要更积极地、细致地工作,把这方面工作做得更扎实,迎接老百姓的检验,把郑州市的城市更新工作推向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自国家提出城市更新发展战略以来,河南省各地市积极响应,认真落实,从旧城改造到新城建设,从文化遗产保护到居民生活改善。但是在新一轮的城市复兴浪潮中,城市更新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委员,当前的城市更新工作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
嘉宾:一是城市更新首先要做“城市体检”,“城市体检”是找出城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政府所做的一些工作。比如说黑臭水体治理、积水点改造、产业升级等工作都已完成,但实际问题还存在,我们如果不“体检”就不能如实地反映真实情况。鉴于各方面的原因,我认为这是第三方单位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想要实事求是把城市该反映的问题反映出来比较困难。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要敢于揭伤疤,我们主管部门和第三方机构要统一思想,要站在更高的维度,敢于自揭其短,把自己的真实问题表达出来,这与城市更新的专项规划编制、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制和包装文化有直接的关系。二是资金问题,因为城市更新大部分都是资金难以平衡且收益率低的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上级拨的资金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在这方面需要开源,需要多方面多渠道地去融资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解放思想,才能统一行动,用系统思维才能解决资本问题。三是在城市更新中,大部分改造的地下空间、老旧建筑、老旧厂房、市政基础设施等,都是在二三十年前甚至是五十年前建成的,当时的规范标准和现在实际情况冲突较大,而这方面并没有统一的、可实施的关于城市更新老旧改造的系统规范和执行标准。在规划设计单位的监理设计的过程中以及在主管部门的验收过程中缺乏相关依据,也导致了这些城市更新包装好的项目推进慢、效率低,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和标准。四是相关的部门很多,像规划部门、住建部门、城管部门,还有发改部门、财政部门等,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和复杂的社会动员,所以需要多方位协调、统筹协调来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关于城市更新工作,我们老百姓也经常提到“面子”和“里子”的问题,那就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面子”与“里子”,您是如何理解的?
嘉宾:我们更关注的“面子”就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的项目和建筑等一系列城市空间。像老旧厂房和小区的改造,改完后不仅外观变漂亮了,空间也得到了释放,老百姓使用起来也方便了。街道改造后道路两侧不仅标志统一了,而且色彩也具有了独特的气质,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文化景观小品,很有城市的味道和气质,这些老百姓能感受到的事情是面子工程。但是里子工程在城市更新中可能更重要,就像停车问题、地下管线污水排放问题、雨水排放问题、出行问题等。有时突发特殊情况,就会造成城市拥堵、各地“看海”等问题。还有一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像就医、上学等就是里子工程。我们在北京也做了大量的小卫生所的改造、小养老设施的改造,这些都是里子工程,都是“小而美”的,不用消耗很多资金就可以使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安全感增强,我认为做好这些工作更重要。
主持人:其实关于城市更新的话题在网络上引起了非常热烈的讨论,其中有网友就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说这个城市更新由“自上而下”转变为“自下而上”,具体是指什么发生了转变,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
嘉宾: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从2015年至今,中央六次提出要对城市更新工作高度关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划,财政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很多地方政府成立了以书记、市长、县长为组长的城市更新推进小组,但这都是“自上而下”的,有时资金还是不足,有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老百姓没有亲自参与其中。但最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老百姓自发地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更新、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提出了大量的诉求。因为之前我们只是从政府层面主导地往下推,把项目落成并包装好,项目发出去之后老百姓基本满意就行了,但现在老百姓提了更多的要求,在更新的过程就要考虑是否能从自身出发、是否能站到老百姓的角度来推进工作。老百姓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诉求,比如在加装电梯时,如果一楼住户不愿意该怎么办?一楼住户觉得二楼到五楼都要加电梯,但是并没有方便到自己,所以在加电梯时可以伸出来一个钢梁做一个类似阳台的小平台,让这个空间可以发挥一部分储物功能,这是可以通过技术要求完成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老百姓提出的诉求,可以更好地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当我们从自身角度和价值层面去做城市更新工作的时候,如果能从这个空间里面给老百姓或参与的公司找到价值,就能推动老百姓主动参与其中,同时让参与城市更新的公司也有微利可图,这样工作就会推进得比较快。我相信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找到这种措施,让各方都能够赚取一些利益,这样就对我们的整体推进工作比较有利。(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 李彤 实习生张译纹)